close
猜測、驗證與發現山泉班數學.明芳10/13/2010

白板上的黑白棋子是數學課的活教具,是記分板上的重要元素及玩數學時的最佳幫手。一上課,(引發討論)孫老師用黑與白棋子各排一行,問:「你們猜我在想什麼嗎?」孩子立刻知道:白棋拍一下,黑棋唸數字。孩子們做出:2、拍4、拍6……數到20。老師將棋子增加一行白棋,孩子們做出:拍拍3、拍拍6、拍拍9……數到30。孫老師移走一行白棋,孩子們做出:2、拍4、拍6……數到20,這次更有信心,孩子們都將目光集中在白板上棋子的排列變化。孫老師又將棋子排成三白一黑,孩子們做出:拍拍拍4、拍拍拍8、拍拍拍12……數到40,依此類推


對於AB組的孩子而言,雖然一年級和二年級在數學程度上存在著差異,孫老師在教學上顧及兩個年級的需求,適時地給予不同的挑戰,也讓二年級的孩子當起「鷹架者」的角色。如:她看到一年級的孩子對於超過20的數字較沒有把握時,請二年級的孩子示範;二年級示範後,再請一年級重新挑戰。她讓孩子用自己的方法去教同學,由此觀察孩子是如何理解。


二年級的孩子都很認真的扮演起小老師的角色。我看到家蓁教珈嘉,先是示範拍拍3、拍拍6…30,再請珈嘉作一次。當珈嘉唸錯,家蓁耐著性子讓她再試一次或再示範一次,經過多次的實作經驗後,我們看到珈嘉的確突破原些一直卡住的地方,順利地唸到30


經過這一關的考驗後,孫老師提昇難度,指示白棋沒有聲音,黑棋蹲一下,孩子邊唸邊做動作挑戰4.8.12.16…。老師再挑戰:如果黑棋是偶數的就要蹲一下,黑棋是奇數時手要合掌舉高。哇!竟然難不倒孩子。


孫老師讓孩子挑戰3的倍數,因為3的倍數包含奇數(39152127)與偶數(612182430),孩子必須清楚奇數與偶數的概念外,同時還要加作正確的動作。二年級的孩子信心十足的上台挑戰,包括柔褘、定軒及家蓁都挑戰成功。


老師將代表奇數部分的黑棋挪走,代表偶數者維持原先位置,這樣的設計是一種情境的舖陳,讓孩子有機會發現一種「律」的存在。老師再讓孩子以這種活動去驗證4的倍數:「倍數是偶數的就要蹲一下,倍數是奇數時手要合掌舉高。」老師問:「4的倍數都是偶數嗎?偶數的倍數都是偶數嗎?」「誰可以證明?」這時定軒回答說:「偶數的倍數一定是偶數。」老師再問:「有沒有可能當數字大一點的時候,就有例外?」當下,孫老師也立即將他的回應「偶數的倍數一定是偶數。」寫在白板上,進而開始與孩子釐清概念。


首先,以7×8為例,讓孩子猜答案是奇數還是偶數?又連出3×39×65×43×94×78×39×51×33×2等算式,讓孩子去試著發現與歸納「奇數的倍數(凡13579行者即為奇數)奇數的偶數倍(凡246810行者即為偶數」的定律。於此,數學不單只是拍拍手、點點頭等做動作的樂趣而已,更是蘊涵著數學概念之間的關係連結,而你發現了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雅歌私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