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少缺點--山泉班品格課 明芳 9/28/2010
昨日,和彩虹班的孩子一起上品格課,今天則到山泉班和他們一起上品格課。一進教室,就聽到孫老師講著關於「便利貼」的故事,這不是和昨天在彩虹班一樣的故事嗎?當我心想今天的品格課會和昨日有何不同嗎?雖然故事相同但我卻看到的是一種「浸潤」的品格課。
場景是這麼開始的,孫老師邀請孩子說說自己的缺點,先請定軒,定軒說:「我很少缺點」,孫老師就說:「我需要一個比較多缺點的人。」這時佳婕舉手,她講了一個「走路太慢」的缺點。孫老師請她走走看,又問:「再給我一個缺點」,佳婕想了想,孫老師在旁引導:「你會不會忘東忘西呢?」佳婕點點頭,接著好戲開始上 場。
孫老師請佳婕扮演起一個監督他人的工頭,讓她一一去要求別人把事情做好,如:「桌子亂七八糟,還不趕快收好,不要慢慢吞吞的。」有些人以瞪她來回應,有人不 耐煩,有人則是不理睬。在這個過程,孫老師會在每個回應之後加一句:「她都忘掉了。」說了幾次後,家蓁好奇的問:「忘掉什麼?」
最後,佳婕回到公司報告,總經理(孫老師)問:「妳今天在要求他們的時候,有沒有遇到什麼樣的問題嗎?」佳婕回答:「沒有。」而且心情並沒有受到影響依舊很快樂,總經理給她一個「快樂工頭」的頭銜。
第二幕,珈嘉扮演急性子的人,她的工作是要在一天之內將所有人的作業收齊,但有些人拖拖拉拉、有些人不想交、有些人在睡覺。在這過程孫老師會適時的引導台詞讓珈嘉入戲,直到這個收作業的任務順利完成。
第三幕由欣儒扮演不太會說話但很誠懇的業務員。她一一拜訪每個客戶,因為不擅於推銷自己的產品而遭到拒絶,但在不放棄之下,最後遇到一個從國外來的客戶,反 倒因自己的誠懇而得到對方的信任,訂了一萬份的產品。這也呼應了品格課中希望孩子能學到的「放對地方,缺點就變優點」。
戲碼繼續延伸到「放對地方就是天才」。孫老師先以西瓜圓的要賣100元,方的要賣1000元來讓孩子思考,為什麼方的西瓜要比較貴?孩子提及因為形狀特別,也有人說到稀有,孫老師進一步的說「天才」這裡指的是「好的、少有的。」同時,和孩子玩起 「專注度」和「和諧度」的評分。孫老師在磁鐵棋盤上放了七顆棋子(表示山泉班參與此活動的人數),看他們是否不分心,並且與自己和諧、與人和諧、與環境和諧。在測試和諧度時,孫老師使用各種方式去激怒孩子,若孩子能夠不被激怒就能維持棋子的位置。如:被別人瞪了一眼而沒有因此生氣,就可以將棋子維持原來的位置(高濃度)。說完之後,孫老師開始一一激怒七個孩子,每個孩子都不因孫老師的言語上的批評而被激怒。
孫老師將活動層次繼續往上提昇「挑戰孩子當被言語攻擊時可否提出因應之道」,其實對孩子們的確是很大的挑戰,因此,孫老師在旁協助及引導,以便讓孩子從中學 習因應之道。如:當別人態度不佳時對你說出「看什麼看」的言語時,可以用「其實我是欣賞你」的正向的態度及語言來回應,也引出其他可能發生情形的因應之 道, 如:請你教我怎麼做。
孫老師將山泉班孩子目前同儕相處的一些衝突狀況納入在劇情中,讓孩子試著運用這些因應的方法,如:當定軒被講到「你那麼多缺點」,定軒會試著以「請你教我怎麼做」來回應,而佳婕被講到「你每天都和別人不一樣」,她也把學到的「請你教我怎麼做」的語彙加以運用。而家蓁也被問及你在班上有你看不順眼的人嗎?她回答:「沒有」,孫老師進一步引導,若是有你看不順眼的人時,你會怎麼做?家蓁也在孫老師的引導下,試著說出「讓我傷腦筋的人,想辦法和她做朋友」。在這一連串的引導及因應孩子目前個別問題加以融入課程中,這就是一種「浸潤課程」的狀態,我們讓孩子在生活的過程中學會接納自己、尊重別人也要懂得欣賞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