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律的起源─品格課振寧2010/10/13
一早上課,看到油桐班圍著演奏鋼琴,孫老師彈了一個音,要大家感覺一下這個音有沒有同時發出好幾個音(即共鳴);孩子們耳朵特好,回答是有好幾個音,老師詢問他們時,居然有人能回答有哪些音,對我這個音痴而言,真是很佩服,覺得孩子們都很厲害了!
老 師邀請同學演戲,演出中國古代黃帝訂律的故事。晉圓搶著上場演,老師一邊導演時,發現他會趁機作怪,便再次確定他是願意服從導演的,當他再次保證時,果然 較能穩定遵守導演的指令。我從這兒學到了要隨時檢視孩子上課的狀況,讓課堂上不被干擾。從演戲中,孩子們透過參與這些角色後,他們上課的專注度也較高,尤 其是問到他所扮演的角色,別人可能忘記了,他們自己卻從不忘記。
今天的品格課上到「訂律」的始末,從黃帝微服出巡,發現許多人民喜歡演奏音樂,卻沒有合奏,這位有遠見的領導者馬上意識到教育的危機:缺乏團隊合作,無法學 習和諧同工。黃帝找來樂官伶倫(孫老師解釋相當於音樂部長),詢問這其中的關鍵。伶倫回答:沒有標準的音律,所以一人一把號,各吹各的調,黃帝因而命他訂 律。伶倫最後到崑崙山陰,以竹子完成定律。老師為了讓大家對山陰有感覺,召集兩位大孩子當樹,還有一位當太陽,任寬擔任伶倫,他必須避開太陽,走到樹陰下休息。老師又招來兩隻鳥,請他們叫完12個聲音,讓伶倫砍竹子採音律。這個故事演完後,讓孩子體會到「訂律」的重要。
本週的主題也正是社區,提到居住在共同的環境下,人與人或人與萬物的相處,是需要相互尊重的。我自己的語文課也正在上「秋天的風鈴」。孩子們為了故事裡的主 角─畫家收到的抗議明信片,到底是誰寫來的,各有各的理解和定義。但不管如何,我讓孩子去思考,在同一生活環境下,難道只有我們自己在生活嗎?我們身邊有家人、鄰居,甚至有其他的動植物正與我們共享這個環境的資源,我們如何與他們和平相處呢?所以社區裡會訂出自己的公約,會有自治的管理委員會。孩子們興奮 地提起中秋烤肉時,管委會還去募到一些獎品,提供給住戶呢!所以共同遵守的公約很重要,就像是黃帝要伶倫訂的律一樣,大家遵守這個律,這社會才會祥和。這一堂品格課,除了讓孩子懂得中國的音律以外,老師也介紹世界其他地方不同的發展。伶倫以三分損益法訂的律是一種純律,兩千年後西方有畢達哥拉斯,在絃上發現同樣的訂律原理;中國在明朝,朱載堉提出十二平均律,只可惜中國樂理就此停滯。一百多年後的西方,巴哈卻因為推廣十二平均律,被尊為音樂之父。孫老師把 中外歷史上對音律有貢獻的人,都介紹給孩子們認識了。中國人是全世界最早制訂音律的民族,卻在中間沈睡了千百年,實在是太可惜了。今天孩子們學到了:
知識:伶倫—全世界第一個訂律的人。
技能:三分損益法—在竹子上用減去或增加三分之一長度以產生音律的方式。
品格:沒有律,各彈各的調,會一片混亂。
經過這堂課,雅歌的孩子應該更懂得:為什麼大家要共同約定,並遵守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