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科舞台---大師課 僑伶 11/5/2010
由於週一的大師課反應非常好,欲罷不能,貓頭鷹媽媽將週五下午的藝文科舞台-練琴課以各家族競賽的方式呈現,繼續未完的大師課。
大提琴
第一位上台的是思博,他選的曲子是「獵人大合唱」。曲子一開始的弱起拍子應該上弓以準備重要音的下弓,思博對於拉弓缺乏感覺,老師先從運弓開始調整。老師請思博放慢樂曲的速度,只拉樂曲的第一句,直到會用上弓開始。為了讓他把弓拉直,老師邀請台下的學生們當思博的鏡子,呈現他的弓有沒有歪,讓他知道要修正,台下的學生馬上熱心的抬起手來幫助他。思博有台下這麼多人當鏡子,開始在意自己的運弓,認真的一個音一個音慢慢拉,老師在旁協助提醒手腕的柔軟與放鬆。經過幾次反複的練習後,老師見他運弓穩定,便開始指導音準的部份。在確認思博的琴調好音後,老師慢慢的陪思博一個音一個音修正,直到思博第一句拉得很棒為止。老師提醒大家練琴要有效能,不要一口氣練一整首,而要有目標的一小段一小段練,否則只是浪費時間。
第二家族推派的大提琴代表是佳婕。首先老師調整佳婕的坐姿:演奏樂器時,椅子不能坐滿,必須要兩腳能踏穩在地面上,才能夠輕鬆的施力,老師重新請佳婕坐上位置,請台下的大家幫忙檢查,坐姿是否正確。老師請佳婕拉一段空弦,發現他的琴有一個殘響,檢查後發現有一條絃的微調鬆了,老師為她鎖緊。佳婕的弓不穩,老師也請大家當鏡子,幫忙照出角度來,並要佳婕把弓拉出平均的音色。
第三家族派大提琴柔禕,她準備的是樂團的分部譜。柔禕拉完一小段後,老師發現她的基本功很不錯,偷偷教她一個方法,讓她成為高手。老師教柔禕先放鬆,讓手掌重量穩穩地沉到弓桿上,讓聲音能夠傳出來。剛開始老師先幫她穩住弓的方向,慢慢的老師放手,讓柔禕自己去感覺,試了幾次後,果然音色都不一樣了。
接在柔禕後面的是震平。震平一上台坐下,老師請他站起來,大家就發現他的腳移動,說明他剛才坐的時候沒有放好重心,而且他的身高和前一位小朋友差很多,所以必須要調整位置與譜架的高度。老師為大家複習拉琴前的準備:肩膀放鬆、腳踏實地,弓要上緊(老師順便幫震平把弓上緊)。
震平準備好後,老師要他表演拉空絃,首先要求每個音的音色要平均。試了幾個音後,老師要台下的小朋友當他的鏡子,讓震平知道自己的弓該怎麼調整,經過幾位「鏡子中小震平」提醒後,音色平均了許多。接著,老師要震平挑戰「往下沉」,讓震平的身體與琴能夠保持著放鬆又穩定的狀態,才能將大提琴獨特的沉穩音色演奏出來,這次挑戰震平挑了「小步舞曲」來演奏。
震平的弓法不對,弱起拍4音一弓,他總是把第5音也併進去。老師讓他分解動作,並要求台下的小朋友幫助震平拉完四音後喊「停」,提醒震平換弓。震平沒有建立換弓的習慣,試了幾次後,找不到弓法與節奏的感覺。老師改換另一種方式,先讓震平像指揮家一樣,舉起弓,跟著老師唱的旋律揮動弓(揮動的方式比照換弓的方式),沒想到這個方法震平只試了一次,馬上就順手了,很快的找到了節奏感,並順利的套用至弓法上。恭喜震平學會囉!
第一家族派大提琴韋翰上台。首先先演奏空絃檢視基本功,韋翰一拉馬上就得分了,因為他有做到事前預備的高手習慣,老師只提醒他「手的重量要沉下去」,韋翰馬上就調整拉出了好聽的音色。接著韋翰演奏「愛的探戈」,和震平一樣,對弓法缺乏感覺。老師告訴大家:「音樂中有些地方必須上弓,有些需要下弓,當上弓和下弓不自然,樂曲的節奏就會被改變,那就失去了曲子的原有味道!」
老師邀請台下的同學幫忙指揮韋翰,首先要找到「探戈」的重音--第一拍,要韋翰在第一拍時感覺「甩」出去,找到降落的感覺,果然大家一幫忙,韋翰很快找回了樂曲的風格。而台下的孩子們也很專業的拿著弓,認真的當起指揮家,老師抓緊這次機會,讓大家學到「高手的習慣:弓法要先分析好,第一遍就把弓法練對。」
最後一位大提琴手是筠涵,一上台老師先請她站著,確定她的琴是否有拿穩,穩定後,請她坐下,要求背挺起,腳踏穩,當姿勢都很完美後老師才請她開始拉空絃。從她的琴音中,老師聽到了大提琴告訴他:「現在演奏的人是非常愛它的,因為這把大提琴發出的音色與主人非常和諧。」稱讚完後,老師要筠涵再多拉一點空絃,並提醒他肩膀要放鬆,同時引導台下的孩子記得「事前預備,事後收尾」的習慣,藉此讓筠涵記得拉琴前先做好準備,當弓一下去手的重量就要「沉」,為了讓她感受到音量放出來的感覺,老師讓她拉完音後將弓抽掉,離開絃,聽聽看回音。筠涵一試,大家馬上明顯的發現「放出來」的聲音真的很不一樣,不僅響亮還保持著沉穩的音色!
當筠涵做到後,老師要她這次拉完後,把弓運在絃上同一點,讓音色平均並且飽滿。為了示範如何讓聲音夠滿,老師邀請了台下的同學幫忙打脈動:把一拍想成兩個小拍、把一拍想成三個小拍、把一拍想成四個小拍。孩子們除了邊打拍子還要張大耳朵聽筠涵有沒有進步。筠涵挑戰完畢,老師詢問大家筠涵學到什麼,大家果然都很專注聽,馬上說出了以下幾點:「學到弓要拉直,拉弓時手的重量要下沉,還學到要怎麼樣讓拍子飽滿」。
第三家族派出鋼琴代表任寬,他演奏馬撒永眠黃泉下。老師先從他的左手和絃開始調整:原本是分解的三和絃,老師要任寬知道完整的和絃是什麼,先同時彈出三個音,並要在腦中事先預備好下一個和絃才彈出來。老師告訴孩子,手彈奏前,腦子要先知道將做什麼?熟悉和絃的進行,才能夠讓演奏流暢。當任寬重複練習I-IV的和弦,同時老師也讓台下的小朋友聆聽I級和弦和IV級和弦的不同,沒想到台下小朋友耳朵都很厲害,馬上就能夠輕易的分辨出來,任寬開始流暢的彈出整首歌。
接下來,老師問大家:為什麼彈鋼琴時手型必須要保持很圓、很分鬆?孩子們說:不然會緊張僵硬。老師說:彈琴練的是品格,要養成高手的習慣,一開始就要做對,做不對的會變成壞習慣,需要花更多時間去調整,高手不會這樣。
第一位小提琴上台的是定軒。一上台,老師就先確定定軒的姿勢:站姿100分、夾琴也很挺、弓放在對的位置、重心也找到了,確認定軒已「準備」好,老師才開始請他演奏。從定軒的演奏過程中,老師找出了定軒弓法的問題,於是讓定軒在空絃上練習,同時要求他運弓要直,肩膀放鬆。定軒沒有辦法放鬆,老師讓他先拱起肩,再放下來。肩膀放鬆後,老師進一步要求音色要結實,並且將剛剛好的練習結果套用至樂曲中。曲子一開始,定軒顯得有點急促,老師說「急躁的人總是缺乏耐心」,提醒定軒可以試著拿出耐心,先慢慢的對待每一個音。首先老師讓定軒一個音一個音慢慢的在空絃上拉出來,弓穩定後,定軒也發現「準備好」才拉出的音果然非常不一樣。老師告訴大家:「高手將時間花在值得的地方,第一次就好好的將習慣建立好,把曲子練好。」
第二位小提琴上台的是宇謙,他告訴大家,現在還在拉空絃,老師說:就拉空絃,因為看似簡單的空絃,其實才是最難的基本功。老師分享了彥蒼哥哥曾經去上大師課,一整堂都練空絃,收穫很多。孩子們聽完後開始了解空絃的重要,宇謙也很有自信的上台演奏空絃。
老師邀請大家當宇謙的鏡子,隨時提醒他弓所要調整的方向,保持好又穩又直的弓。老師讓大家看到拉弓時手臂如何控制不晃動。最後,老師鼓勵大家:運弓正確的話,音色就會好,音色好的話,不管是什麼琴都會聽起來像是把名貴的琴呢!宇謙經過老師的鼓勵後,果然拉出了好音色,一點都不像初學者。老師挑戰宇謙夾琴,一邊走路、一邊背九九乘法表,琴不能掉下來。
老師告訴大家:「上台演出時,讓台下欣賞的人覺得輕鬆從容的,就有大師相;演出時讓台下捏一把汗的,看到與音符奮鬥的,就有學徒相。如果能夠一邊夾琴,一邊背九九乘法,就表示很從容。」這個挑戰引起了台下孩子的興趣,大家都搶著上台,開始了雅歌的「九九乘法大遊行」,參加的人有彥均、晉圓、奕全、凱虔、學煜、欣儒、仲凱。
「九九乘法大遊行」一結束,下課時間也到了,許多還沒機會上台的孩子紛紛表示想演奏。我想這是一個很有意義的課程,不僅讓老師們和孩子們學會練琴的技巧與習慣,我們的校園也從這裡開始蔓延出一股練琴的風氣。我在孩子們臉上見到了「熱愛音樂」、「不怕出糗」、以及不服輸的精神,我看到雅歌以音樂教育建立品格,也看到我們的課程如何以品格教育為核心。
學了20多年的音樂,上過許多堂來自國內外的大師課,這是我第一次有這樣的體悟,在這裡孩子很幸福,在這裡老師也很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