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研究報告的架構 文如 10/4/2010
今 天的研究課從演《一輛列車》行動劇開始。從排演的過程中,看戲的同學體會到列車出發的時間一致,造成落石災難的原因其實是旅客本身的延誤。觀點的偏失讓整 個事件,有不一樣的解讀。研究的一個基本態度:事情不是你想像那樣!貓頭鷹媽媽問大家該如何得到真相?同學們搶著回答:
找當事人、找証據!貓頭鷹媽媽立刻引出:你覺得是証據的東西就需要去驗證!同學們十分贊同。
我正在傷透腦筋關於思博的研究,他研究的題目是:人類的起源,但他找來的全都是達爾文的資料。透過這場行動劇,可以讓他明白,觀點偏失帶來的重大影響。
這 一堂的重點其實是要和同學們說明:研究架構。貓頭鷹媽媽讓兩個大孩子手拿:文獻探討、研究方法的牌子,跟著在後面的小妹妹分別拿著:參考資料、前言、結 論。貓頭鷹媽媽解釋了其中的涵意,讓孩子學會擺對位置。大人覺得理所當然,對孩子而言這其實是很抽象的概念。研究需要架構、每一部份都互相牽引,讓孩子因 為對人物的關係熟悉,進而能明白研究的基本架構:前言~文獻探討~研究方法~結論~參考資料。
下午的資訊課再次確認三位同學都很清楚研究架構,並完成學習單。
課程的最後以『訪問』做結束,在互動對談中,除了讓孩子回答出自己對研究的了解,也讓同學們彼此了解各自的研究內容。
這堂研究課我特別注意到貓頭鷹媽媽的發問技巧,好的問題才能引導孩子思考。在老師課程進行中,也會以『不知道的舉手』『其他的人同意嗎?』來確認同學們對內容的了解。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