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數學思維-你是怎麼知道的?  9/29 明芳


  上課了,為了讓孩子能專注,孫老師和AB組孩子玩了一個小遊戲,孩子的眼光必須老師移動到哪眼神就要跟隨到哪,因此孫老師移動自己在教室的位置來確認孩子們的目光有追隨著她。


接著,進行數學課。「我要問一個問題,想發言的人要舉手,這裡有幾個棋子?」佳婕回答:「5個。」老師拿掉2個黑棋,要孩子給個式子。柔褘回答:「5-2=3」。


孫老師在白板上畫了一些圈圈代表貼紙,又問孩子:「這裡有幾張貼紙?」佳婕回答:「7張。」老師請佳婕到白板進行要如何減掉3張貼紙,佳婕拿起白板筆從後面的圈圈開始打了三個叉叉。


孫老師再畫紅色的圈圈並隨後又問有幾張紅色的貼紙?定軒回答:「12張」。孫老師追問:「你怎麼知道?」定軒回答:「在老師畫的時候邊數」,珈嘉也回應:「一排就是10」。孫老師繼續出題,並說我要減掉8,此時白板上有15個圈圈,定軒舉手要回答,孫老師:「從哪一個開始減起,給我數學思維,你是怎麼得到的?」定軒回答:「15-8=7」孫老師:「把式子寫出來。」這時家蓁卻提出78=15的想法,而孫老師立即發覺孩子此時的反應是合成的概念,但我們其實在進行的是減法的概念,因此,立即進行釐清概念


老師在白板上用藍色的筆畫出7個圈圈,再用綠色的筆畫出8個圈圈,緊接著問孩子藍色貼紙有幾張?孩子回答:「7張」,綠色貼紙有幾張?「8張」,那總共有幾張?「15張」,那這三個的關係是什麼?孫老師請佳婕把他們變成一個式子,佳婕寫下7+8=15,孫老師又問這是加法還是減法?孩子回答:「加法」。「一個顏色後面打叉是加法還是減法?」孩子們回答:「減法」。


但此時的家蓁仍舊抱持著78=15的想法,孫老師再用藍筆畫了15個圈圈後面打了7個叉叉,並問她有幾個藍色,被劃掉幾個?請她用數學式子來回答。家蓁:「15-7=8」。


為了讓孩子們更清楚是加法或減法的概念,老師又畫了7個圈圈再打2個叉叉,並請孩子提出數學思維。孩子回答:「7-2=5」。孫老師解釋「數學思維」就是告訴別人「我是怎麼知道的」。 


孫老師繼續出題,題目是關於減法。在白板上劃一列為10的圈圈再往下畫3個圈圈,即表示總數是13,再從後往前劃掉6個叉叉,又請定軒上台寫下算式,並說出「一眼看穿」的技能。其意指一列圈圈即為10的量數,透過這樣的技巧孩子是可以快速的算出總數量。我們也看到定軒寫下「13-6=7」。


接著,孫老師透過不同的題目,讓孩子運用「一眼看穿」的技能。如:一眼看穿就是幾個棋子?珈嘉回應是15個,怎麼來的呢?一排10個黑棋子,第二排2個黑棋,即有12個黑棋子再加上3個白色的棋子,即「12+3=15」。又問一眼看穿這是多少?育筠回答:「8。」孫老師再追問:「8是怎麼來的?你怎麼知道?一行有多少?」孩子回答:「10。」「少了多少?」「2個。」「給我數學思維」老師請育筠站起來說:「10-2=8。」


「再來一題,一眼看穿。」柔禕回答:「7。」孫老師說:「請給我數學思維。」「10-3=7。」這樣的重複性練習讓孩子能夠一眼看穿;不斷地提問數學思維,讓孩子學會用數學語言來說明自己如何想的。


在數學課,看到孩子們對於分與合的概念之釐清及學習解題的技巧,孫老師不斷的讓孩子動腦筋及鞏固其所建立的分與合之概念,這樣的數學學習情境,我們藉由拋出問題→讓孩子解題→並說出解題的過程,更能真實的看到他們對概念的掌握及孩子們專注的投入及參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雅歌私塾 的頭像
    雅歌私塾

    雅歌私塾的部落格

    雅歌私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