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雅歌數學 (8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透過修正建構概念--山泉班數學課    明芳 11/3/2010


一上課,孫老師給孩子看一個磅秤。
「這是什麼?」「磅秤。」
「上面有什麼?」「數線。」
「什麼是數線?」「上面有一條線,線上有數字。」


老師請所有的孩子到前面觀察磅秤,要他們指出:
數線在哪裡?上面最小的數字是多少?最大的數字是多少?孩子們找到:最小的是0,最大的是2000。老師說:這條數線是一條曲線,老師要把它拉直。


孫老師在白板上畫出一條數線,問孩子0要標在哪裡?孩子們說:前面他接著在線的中間標出1000,線的尾端標出2000。畫完之後請孩子上來,在數線上用箭頭標出一些她指定的數字。柔褘標出200,珈嘉標出500,家蓁標出700,佳婕想要標出1100,她在1100的位置畫了箭頭,可能不知道如何寫1100,先寫了1000100,想了想後改成10100,定軒標上1400,欣儒標上1800


接著孫老師帶孩子們進行確認,當檢視數線上1100的時候,孩子們發現佳婕錯了。老師說:老師還沒教過你們千以上,這個挑戰超過你們的程度。孫老師換個方式來教佳婕,她在白板上畫下教具串珠的圖樣:立方體代表1000,正方形代表10010個小珠珠一條線代表10,以及一個小珠珠代表1,讓孩子試著寫出耳朵聽到的數量。


家蓁根據圖形依序寫下1800,定軒挑戰9900,柔褘挑戰3300,而佳婕也輕鬆地寫下4200。我看到老師提供一項工具讓孩子們釐清個、十、百、千的概念,讓佳婕有機會被修正,相信他會更記得怎樣才對。


上次學習單孩子探索數線上的分數與小數,老師其實不是要教孩子分數或小數,只是要孩子們透過操作對單位更深入瞭解。這次,為了讓孩子更透徹的從數線建立分數與小數的概念,老師用分數卡在白板上建構一條數線。她將一張張不同等分、正方形的透明片排成一列,沿著底部畫出一條數線,並於每張間隔處標示01234。之後,她在每一張分數卡下面定一個箭頭,讓孩子去標出數線上的分數。


首先上台挑戰的是柔褘,她分別標出1/411/521/331/2。柔褘寫完之後,老師請欣儒上台來驗證。欣儒先數每一片有幾等分,這是上次學習單的步驟。欣儒把答案與柔禕的分母驗證,再把箭頭指的範圍有幾等分與柔禕的分子驗證,驗證無誤後加以打勾。


孫老師重新改變分數卡的順序,繼續請三位孩子分工完成挑戰及驗證。珈嘉將白板上的數線標示出01234,定軒在數線上將指定的位置上標上數字,佳婕進行驗證。第三回的挑戰中,定軒將23/4寫成了24/3,當柔褘驗證的過程中,孫老師提示「等分成幾片?5片,所以分母是?這部分有幾片?分子是?」定軒發現自己所寫的分數顛倒了,趕緊加以修正。


當孩子發生錯誤時,我們需要讓孩子有機會檢視及發現自己的錯誤而加以修正,如果急著糾正或給答案,孩子就不易透過自我修正去建構他的理解。

雅歌私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挪亞方舟    徐僑伶12/16/2009


「數學是一種語言,我們用它與宇宙進行精確的對話。」


對於孩子來說,他們會使用自己熟悉的語言來說話,他們會畫畫,他們看得懂數字,但是他們卻不知道如何運用這些技能來處理資訊。在一個有趣且簡單的故事中,孩子能夠發現什麼?當引導者能夠用清楚的邏輯思考來引導學生時,學生還可能掌握不到學習的重點與方向嗎?


今天孫老師設計了一個有趣的課程,目的是要孩子學會怎麼抓重點,怎麼學會整理手邊有的資訊。首先,老師給學生們一個情境:一個關於彩虹的故事-挪亞方舟,然後要孩子用數學的語言記下這個故事的順序和重要資訊,而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第一件學到的事情就是「觀察」與「發現」。


老師像個說書的引導者,根據情境而提出了有關連的7個資訊,在這7個資訊裡要孩子去觀察「時間」、「空間」與「人間」分別藏在哪個資訊裡,當他們能夠分辨出這三大類,就表示孩子已經能夠掌握情境中的基本架構。


接著讓孩子各自認養這7個 資訊,從這過程裡,老師可以觀察到學生的學習傾向與偏好。而學生呢,則可以根據自己所選的資訊,去思考如何用數學的語言來呈現:有些人可能會利用到數線, 有些則是運用比例尺,也有用簡單的樹狀圖搭配圖片…。高年級的學生可以帶著低年級學生進行討論,低年級學生可以跟著高年級的學長姐一起釐清資訊的邏輯與思 維,這不僅能夠根據不同年齡層的所學與能力來學習,還能夠讓孩子們在有樂趣的過程中,充分操作到處理資訓的6種技巧:觀察、分類、推論、溝通、測量、運用數字或符號。


學習與研究的技巧其實不難,只是孩子還沒養成這樣的習慣,也還不懂得如何運用與呈現。在雅歌,老師總是能夠不厭其煩的、不怕等待的將這些技巧藏在各種課程中,讓孩子們一步一步的踏上高手的腳步。在這裡,我們的學習就是這麼好玩!


*學生根據老師所給訊息,利用數學的語言,發揮創意結合所學的數學技巧,畫出自己所設計的方舟。


*從學習者看來,這些挑戰有趣,從教學者角度來說,卻是蘊涵深度的。


 

雅歌私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百宮格進位       湘如   9/20/2010


今天的數學課,是百宮格進位的總結。一上課,孫老師請孩子們拿出Folder,說要給分數、算薪水,山泉班的孩子年紀小,但效率很高,大家很快的拿出資料夾,找到了學習單。大家一起看百宮格(往上下左右)的學習單,核對自己的答案。因為先前並未跟著孩子上數學課,所以不了解在這堂課之前,孩子做了哪些學習,但我清楚這範圍是超過一般低年級的課程的。


    在檢視完學習單後,老師在白板上的圍棋百宮格上,不按順序擺上黑棋或白棋,孩子一眼看穿棋盤上的棋子代表著百宮格上的第幾個。孩子們跟著老師作了以下練習:


4.5.7看出任意點


5往下數225


81往上數261


10往下數450


50往下數380


23往下數33.43.53.63.73.83.93.每往下一格與原本差多少、


23往右數730……。過程中,老師會幫往下數、往上數、往左數、往右數的動作,配上音效,讓孩子有所準備,可以數在心裡,更容易找到答案,使孩子在數學課中,結合音樂智能,得到明朗化經驗。


而且,老師在計分時,除了答對的人加分外,其餘只要也看出答案的孩子都可以加分,和一般老師使用計分的情形有較大差異。如此一來,每個人都時時刻刻保持專注,老師也可以清楚知道每個人是否理解。


    老師帶著孩子計算計分板結果,老師一共問了九題(佳婕回答兩題,其他人都回答一題),答對者得到黑棋一枚,其餘的人只要認同答案就可以得到一個勾;黑棋代表一角0.1,打勾代表一分0.01。老師帶著孩子數完了欣儒與定軒的分數(0.18,一個黑棋、八個勾),數了佳婕的兩顆黑棋是0.2,接著老師問了孩子一個邏輯問題:「欣儒和定軒都是0.18,佳婕會是0.28嗎?」正當我心想,這問題也太難了吧!珈嘉就舉手回答:「不會。」觀察敏銳的她發現佳婕的黑棋多一個,所以勾會少一個,也就是說佳婕應該是0.27,其他人也贊同這個說法,他們也都發現了。


之後,老師帶孩子凝聚整張學習單的重點:在百宮格中往上數、往下數、往右數、往左數分別代表的意義是 -10+10+1-1


    最後的活動是數百宮格,一年級的孩子從1數到100,二年級的孩子從0.01數到1.00,同樣是百宮格,同樣學進位,同樣的概念,但孩子們數的東西有難易差別,二年級的孩子可以當榜樣,一年級的孩子可以有向榜樣學習的機會。其實,我就看見了一年級的孩子嘴巴裡嘀嘀咕咕的跟著二年級的孩子念呢!

雅歌私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數學思維-你是怎麼知道的?  9/29 明芳


  上課了,為了讓孩子能專注,孫老師和AB組孩子玩了一個小遊戲,孩子的眼光必須老師移動到哪眼神就要跟隨到哪,因此孫老師移動自己在教室的位置來確認孩子們的目光有追隨著她。


接著,進行數學課。「我要問一個問題,想發言的人要舉手,這裡有幾個棋子?」佳婕回答:「5個。」老師拿掉2個黑棋,要孩子給個式子。柔褘回答:「5-2=3」。


孫老師在白板上畫了一些圈圈代表貼紙,又問孩子:「這裡有幾張貼紙?」佳婕回答:「7張。」老師請佳婕到白板進行要如何減掉3張貼紙,佳婕拿起白板筆從後面的圈圈開始打了三個叉叉。


孫老師再畫紅色的圈圈並隨後又問有幾張紅色的貼紙?定軒回答:「12張」。孫老師追問:「你怎麼知道?」定軒回答:「在老師畫的時候邊數」,珈嘉也回應:「一排就是10」。孫老師繼續出題,並說我要減掉8,此時白板上有15個圈圈,定軒舉手要回答,孫老師:「從哪一個開始減起,給我數學思維,你是怎麼得到的?」定軒回答:「15-8=7」孫老師:「把式子寫出來。」這時家蓁卻提出78=15的想法,而孫老師立即發覺孩子此時的反應是合成的概念,但我們其實在進行的是減法的概念,因此,立即進行釐清概念


老師在白板上用藍色的筆畫出7個圈圈,再用綠色的筆畫出8個圈圈,緊接著問孩子藍色貼紙有幾張?孩子回答:「7張」,綠色貼紙有幾張?「8張」,那總共有幾張?「15張」,那這三個的關係是什麼?孫老師請佳婕把他們變成一個式子,佳婕寫下7+8=15,孫老師又問這是加法還是減法?孩子回答:「加法」。「一個顏色後面打叉是加法還是減法?」孩子們回答:「減法」。


但此時的家蓁仍舊抱持著78=15的想法,孫老師再用藍筆畫了15個圈圈後面打了7個叉叉,並問她有幾個藍色,被劃掉幾個?請她用數學式子來回答。家蓁:「15-7=8」。


為了讓孩子們更清楚是加法或減法的概念,老師又畫了7個圈圈再打2個叉叉,並請孩子提出數學思維。孩子回答:「7-2=5」。孫老師解釋「數學思維」就是告訴別人「我是怎麼知道的」。 


孫老師繼續出題,題目是關於減法。在白板上劃一列為10的圈圈再往下畫3個圈圈,即表示總數是13,再從後往前劃掉6個叉叉,又請定軒上台寫下算式,並說出「一眼看穿」的技能。其意指一列圈圈即為10的量數,透過這樣的技巧孩子是可以快速的算出總數量。我們也看到定軒寫下「13-6=7」。


接著,孫老師透過不同的題目,讓孩子運用「一眼看穿」的技能。如:一眼看穿就是幾個棋子?珈嘉回應是15個,怎麼來的呢?一排10個黑棋子,第二排2個黑棋,即有12個黑棋子再加上3個白色的棋子,即「12+3=15」。又問一眼看穿這是多少?育筠回答:「8。」孫老師再追問:「8是怎麼來的?你怎麼知道?一行有多少?」孩子回答:「10。」「少了多少?」「2個。」「給我數學思維」老師請育筠站起來說:「10-2=8。」


「再來一題,一眼看穿。」柔禕回答:「7。」孫老師說:「請給我數學思維。」「10-3=7。」這樣的重複性練習讓孩子能夠一眼看穿;不斷地提問數學思維,讓孩子學會用數學語言來說明自己如何想的。


在數學課,看到孩子們對於分與合的概念之釐清及學習解題的技巧,孫老師不斷的讓孩子動腦筋及鞏固其所建立的分與合之概念,這樣的數學學習情境,我們藉由拋出問題→讓孩子解題→並說出解題的過程,更能真實的看到他們對概念的掌握及孩子們專注的投入及參與。

雅歌私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用數學活動串起數學課       湘如  10/6/2010


不同於以往,計分表由老師決定加法還是減法,今天一上課,老師就問孩子們今天的記分板要加分還是減分。因為每個人意見不同,最後結果有人用加法、有人用減法。老師就說大家一起來做實驗,看看哪一種方式比較好。我想老師是要讓我看看兩種不同記分板的效果:加法-雖然是從零開始,但只要表現好就會加分;減法-雖然可以從完美的滿分開始,但只要表現不好就會扣分。我發現對於自己不太有信心,或是文靜到害怕上臺表現的孩子,多半會選從滿分開始。我也發現兼容兩者的記分板,比較適宜。


處理完記分板,老師拿出兩塊大小相同、顏色不同的正方形板,兩種不同口味的蛋糕,A口味切成兩等份,B口味切成三等份,有三個人要一起買蛋糕,該買哪一種?佳婕說:「買B,因為剛好切成三份。」老師又問:「可是他們想吃的口味是A,那該怎麼辦?」這個問題問得真好,當我正在想他們會如何解決這個難題時,定軒提議:「把兩等份的A,換個方向再切成三份,讓它變成六小塊,每個人拿兩塊。」這是在之前玩重疊透明片而有的概念,沒想到還記得且能活用。其他人也贊同定軒的分法。


接著,老師讓學生繼續分蛋糕,且給了任務:平分。(情境:老師家有兩個孩子,所以要找可以剛好分給兩個人的蛋糕切法。)老師拿出不一樣等份切法的蛋糕,要大家一一檢查哪些可以分成兩份,些不行,並把兩者分類。過程中,學生就發現:單數、奇數份切法的不能買,因為無法平分;雙數、偶數份切法的可以買。有了此項釐清,老師隨口問了幾種分法(分成1.2.3.4.5.6.7.8.9.10.100份的蛋糕)可否平分,發現孩子們對三位數是奇數還是偶數,較無法判別。老師便帶入「天秤活動」,每個人都是一座天秤,遇到不可平分的奇數,天秤就歪掉(一手高、一手低);遇到可以平分的偶數,天秤就呈現水平(雙手平舉)。孩子玩得很開心,發現只要聽最後一位數是奇數還是偶數,就能分辨奇偶,老師也在過程中了解孩子學習的狀況。


接著老師加深難度,變成兩人的奇偶數。兩人站前後,一人聽見奇數雙手高舉,另一人聽見偶數雙手平舉,這兩個活動從
1.2.3.4.5.6……
71.72.73…
97.98.99.100…
970…
到三位數、四位數、甚至百萬位數孩子們對於奇偶數的分辨,不成問題。我發現:第一個活動有「可否平分、平衡」的意義,第二個活動則是「奇數是怪咖odd、偶數可以平分」。課堂中,可以結合所要學的,讓孩子起來動一動,透過身體來學習,效果有時更加顯著。


結束「奇偶數活動」,老師拿出分兩份的蛋糕卡,帶孩子拍出「二的倍數—(基數拍)(偶數念) :拍246810……100」;分三份的蛋糕卡,拍「三的倍數:拍拍3拍拍6拍拍9拍拍12拍拍15拍拍18拍拍21拍拍24拍拍27……100」。孩子開始有點掙扎,我自己拍的感覺是,邊拍還要邊數在心裡,不那麼容易。分四份的蛋糕卡,「四的乘法,拍拍拍4拍拍拍8拍拍拍12拍拍拍16拍拍拍20拍拍拍24拍拍拍28拍拍拍32拍拍拍36……」。這個活動結合數學和音樂智能,用拍子去學數學倍數,挺有趣的,不過要可以邊數邊念,我還得花一段時間去熟練。


老師讓孩子們去想想生活中會拿出來分的東西,或是可以分的東西,例如:剪刀、椅子……, 在這些可以平分的東西上,可以看見他們具有對稱關係,配上語文課所學,老師要山泉孩子在ㄅㄆㄇ裡找具有可以平分的「對稱關係」的注音符號。在孩子們把認為 可以平分的注音符號貼上白板後,老師教他們檢驗的技巧,就是「照鏡子」,只要可以把一面鏡子擺上去,不論橫豎,照出來的東西和原本一樣,就表示可以平分, 具有對稱關係。


最 後,老師在百宮格上,排出對稱圖形,以長磁鐵條當做鏡子,孩子們從是否真的可以照出和原先一樣的圖形去判定是否有對稱。這是在教科書上四五年級的課程,山 泉班的孩子竟能模仿原有圖案排出對稱圖形,而且也能從對稱軸往兩邊驗證,對稱點離鏡子的格數要與原先圖形離鏡子的格數一樣多。對啊!誰說課本是四五年級才 教的東西,孩子一定得到四五年級才能懂呢?


今天的數學課,最深刻的就是一個又一個的小活動,一會兒像是音樂課,一會兒又像是語文課,但實際上,老師教的是「偶數、對稱可以平分」的概念。孩子們邊玩邊學,很開心

雅歌私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九九乘法--具可行性與挑戰性的課程  湘如10/14/2010


今天的學習單是「九九乘法表」,在開始之前先復習了行與列,老師要學生拿出一把直尺,在九九乘法百宮格裡,找出行2、列2與列4。確認大家都懂得行與列的不同後,大家玩一個遊戲,要很快地找到老師要求的行列,並說出行列內的倍數,例如:老師說
「行8--學生回答「8.16.24.32.40.48.56.64.72」、
「列1--1.2.3.4.5.6.7.8.9」、
「列9--9.18.27.36.45.54.63.72.81」。


老師還用英語做示範,帶著大家念了行3;聽完老師的示範後,孩子們也躍躍欲試,大家一起念了行5;因為不是所有人的英文都可以跟得上,老師事前就說「中文或英文都可以」,老師總能對學習進度不同的孩子給予包容。


大家念完行5,老師請柔禕用英文念一次做為示範,因為把forty念得有點像fourteen,老師帶著大家用英文念了13141516171819,這些teen結尾的字,更強調英語中的「青少年teen-ager」指的就是十三到十九歲的人。


搭配著新東西「九九乘法百宮格」,大家一起拍念之前學的二的倍數、三的倍數,也就是行2、行3, 從全部人一起拍念,到最後一年級拍手、二年級念出三的倍數,最後到大家都不拍手,一年級照表、照譜讀,二年級試著用背的,這樣一兩次後,大家念得愈來愈順 暢。我也發現過程中,老師都是讓大家一起做,依照學習速度不同,給予不同的挑戰,不會在還不熟練的階段,讓孩子一個一個念,我想是大家一起,孩子出錯可以 參考他人修正自己,不會在大家面前出錯,造成陰影尷尬。


在 加分時,老師要學生在老師每加一個棋子時,就往上數一個三的倍數,連原本加分的簡單動作,都可以變成複習。熟悉完三的倍數,進入四的倍數。一開始,由老師 彈舌三次,學生往上數四的倍數,這樣的節奏習慣後,學生照著同樣的節奏自己拍三次,往上數一個倍數。有了之前的預備,上一節課會拍到不知道拍了幾下或拍到 哪裡的情形不見了。


之後,兩個人一組,利用兩把直尺對齊縱軸、橫軸,找到老師說的乘式,例如:
5x2--一把尺對著列5、另一把尺對著行2,找到乘積10
4x2--一把尺對著列4、另一把尺對著行2,找到乘積8
8x9--一把尺對著列8、另一把尺對著行9,找到乘積72…。
老師更藉機幫孩子機會教育,如何正確的、穩定的使用工具。在試了好幾個不同乘式,了解大家可以依照乘式找到乘積之後,老師要小組兩個人繼續合作,一個人固定橫的尺在列2或列3,另一個人移動直的尺從行1到行9,讀出23的九九乘法,並一一上台供老師檢驗是否能正確使用九九乘法百宮格。雖然老師不斷的反復練習,但每一次都增加一點難度,孩子並不會覺得無聊,我看到所謂的「挑戰性與可行性兼具」,也看到這堂課的目標:反復練習到不知不覺記下來。


今 天的數學課,老師用英語浸潤的方式,要孩子們假裝今天是在美國的小學裡上課。老師每一句話都用英語先說一遍,當孩子不太理解時,再用中文說一遍。課堂中還 有幾個特別不一樣之處,像是家蓁對定軒不太和諧,說了不太好的話,老師問家蓁要不要對定軒說對不起?不同於一般認為要大聲說才有誠意,老師讓家蓁可以小聲 說,讓定軒聽見就好。老師肯定大家「願意擦掉家蓁不小心做出錯誤的畫面」,更肯定家蓁,「能在老師提醒下,願意改過,這是尊重老師的表現。」此外,老師在 加分時讓孩子配上聲音,老師總是找機會讓孩子動一下,如此一來,他們就很坐得住。


 


 

雅歌私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猜測、驗證與發現山泉班數學.明芳10/13/2010

白板上的黑白棋子是數學課的活教具,是記分板上的重要元素及玩數學時的最佳幫手。一上課,(引發討論)孫老師用黑與白棋子各排一行,問:「你們猜我在想什麼嗎?」孩子立刻知道:白棋拍一下,黑棋唸數字。孩子們做出:2、拍4、拍6……數到20。老師將棋子增加一行白棋,孩子們做出:拍拍3、拍拍6、拍拍9……數到30。孫老師移走一行白棋,孩子們做出:2、拍4、拍6……數到20,這次更有信心,孩子們都將目光集中在白板上棋子的排列變化。孫老師又將棋子排成三白一黑,孩子們做出:拍拍拍4、拍拍拍8、拍拍拍12……數到40,依此類推


對於AB組的孩子而言,雖然一年級和二年級在數學程度上存在著差異,孫老師在教學上顧及兩個年級的需求,適時地給予不同的挑戰,也讓二年級的孩子當起「鷹架者」的角色。如:她看到一年級的孩子對於超過20的數字較沒有把握時,請二年級的孩子示範;二年級示範後,再請一年級重新挑戰。她讓孩子用自己的方法去教同學,由此觀察孩子是如何理解。


二年級的孩子都很認真的扮演起小老師的角色。我看到家蓁教珈嘉,先是示範拍拍3、拍拍6…30,再請珈嘉作一次。當珈嘉唸錯,家蓁耐著性子讓她再試一次或再示範一次,經過多次的實作經驗後,我們看到珈嘉的確突破原些一直卡住的地方,順利地唸到30


經過這一關的考驗後,孫老師提昇難度,指示白棋沒有聲音,黑棋蹲一下,孩子邊唸邊做動作挑戰4.8.12.16…。老師再挑戰:如果黑棋是偶數的就要蹲一下,黑棋是奇數時手要合掌舉高。哇!竟然難不倒孩子。


孫老師讓孩子挑戰3的倍數,因為3的倍數包含奇數(39152127)與偶數(612182430),孩子必須清楚奇數與偶數的概念外,同時還要加作正確的動作。二年級的孩子信心十足的上台挑戰,包括柔褘、定軒及家蓁都挑戰成功。


老師將代表奇數部分的黑棋挪走,代表偶數者維持原先位置,這樣的設計是一種情境的舖陳,讓孩子有機會發現一種「律」的存在。老師再讓孩子以這種活動去驗證4的倍數:「倍數是偶數的就要蹲一下,倍數是奇數時手要合掌舉高。」老師問:「4的倍數都是偶數嗎?偶數的倍數都是偶數嗎?」「誰可以證明?」這時定軒回答說:「偶數的倍數一定是偶數。」老師再問:「有沒有可能當數字大一點的時候,就有例外?」當下,孫老師也立即將他的回應「偶數的倍數一定是偶數。」寫在白板上,進而開始與孩子釐清概念。


首先,以7×8為例,讓孩子猜答案是奇數還是偶數?又連出3×39×65×43×94×78×39×51×33×2等算式,讓孩子去試著發現與歸納「奇數的倍數(凡13579行者即為奇數)奇數的偶數倍(凡246810行者即為偶數」的定律。於此,數學不單只是拍拍手、點點頭等做動作的樂趣而已,更是蘊涵著數學概念之間的關係連結,而你發現了嗎?

雅歌私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看得到的倍數—山泉班數學課  湘如10/13/2010


延續著倍數課程,老師在白板上的百宮格上,排出十列的黑白棋。依照每一列的棋子數量不同,孩子可以一眼看穿要怎麼拍、怎麼數、是多少的倍數。例如:每一列兩顆白棋、一顆黑棋,是3的倍數;每一列一顆白棋、一顆黑棋,是2的倍數;每一列三顆白棋、一顆黑棋,是4的倍數。


在看完二和三之後,老師開始排四的倍數,隨口問了排完十列,最後一顆棋子是多少?柔禕不經思考,直接回答:最後會是40。可見這百宮格很有用,容易一眼看穿。有了黑白棋和每一列數量不同,更能讓孩子們自然地做到邊拍邊數。透過圖像(黑白棋、數量)和節奏(遇白棋拍手的次數),竟能在還沒教九九乘法之前,就讓孩子輕鬆地看到、找到倍數。太神奇了!大家還一起在計分表上,找2的倍數、3的倍數,老師總能善用周邊的一切進行教學或驗證,總是那麼自然順暢。


接著,延續上一堂課的結束前,進行的「三的倍數」。老師將全班孩子兩兩湊成對,讓二年級的學長姐對一年級學弟妹進行一對一教學:家蓁教珈嘉用背的,要她把不熟的2030之間的三的倍數記下來;柔禕和定軒則是照著老師上課教大家的方式,幫學妹指著學習單上的圖示,要她們每拍兩下念一個數字。從孩子們教他人的方式,老師可以看出他們各自是如何學習、如何理解的。


老師讓一年級一起拍念三的倍數,幾次下來,愈來愈順暢。為了提高難度,增加挑戰性,老師請全體一起拍念三的乘法,而且到黑棋(三的倍數)還要蹲一下。後來甚至白棋(非三的倍數)不 拍手,改成雙手不出聲音空捏一下。難度一次一次提高,但都在小孩可挑戰的範圍內,不會難到做不到,所以全部的孩子玩得很開心。不知不覺中,孩子們對三的倍 數經過一次又一次的反復練習,愈來愈熟練。同樣的,大家也把四的倍數給玩遍了。我注意到,老師盡量讓小組一起作答,讓孩子在學習過程中,如有不確定、有所 掙扎時,還可以看看他人修正自己,避免挫敗感覺。


接下來,老師又提高困難度。在拍念二的倍數時,奇數手高舉、偶數手平舉,而且遇到黑棋(二的倍數)要蹲一下。奇偶數大家挺熟的,很順利的完成。還做了三的倍數,三的倍數中奇數(黑棋拿掉)手高舉、偶數(黑棋還在)手平舉。透過動覺學習,孩子個個臉上掛著笑容。且過程中,不論遇到要拍念多少的倍數,老師一定在白板上擺上對應的黑白棋,讓孩子可以看著數。


到 了四的倍數,老師要孩子們想想「四的倍數都是偶數嗎?」孩子想了一段時間,大概是把前面一段做的四的倍數都回想了一遍,之後有點肯定又不是太確定的回答 「是」,定軒也贊成這說法,還說「偶數的倍數一定是偶數。」大家也同意這說法。老師把定軒說的話寫下來,要他們再想想,相反地,「奇數的倍數一定是奇數 囉?」經過剛才做過三的倍數,遇到黑棋時,有時手高舉、有時手平舉,孩子很清楚這句話放在奇數上是不成立的。而是,奇數的奇數倍是奇數,奇數的偶數倍是偶 數。


老師舉了幾個例子,例如:7x83x39x65x43x94x7,讓孩子們分辨最後的結果是奇數還是偶數(這已是中高年級程度了),孩子也大致能分辨。



雅歌私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把發現的樂趣與驚喜留給孩子—AB組數學課   湘如10/25/2010


一上課,老師告訴孩子們今天要挑戰很難的,但不說是幾年級的課程,只在開始前確定每個人願不願意接受挑戰,孩子們當然一口接下挑戰,還說一定要很難喔!在大家同意接受挑戰之後,老師邀請珈嘉與佳婕兩個人在棋盤上排出三十二。有二年級孩子反應:那麼簡單!老師馬上說:是把比較簡單的給一年級,難一點的給二年級,還是把難的給一年級,比較簡單的給二年級呢?老師這麼一說,原先嫌太簡單的孩子便就此打住。老師在百宮格上放了8顆黑棋。


○○○○
○○○○
○○○●
○○○●
○○○●
○○○●
○○○●
○○○●
○○○

○○○
話真的不該說得太早,挑戰現在才要出現呢!老師請孩子把32顆白棋中的8顆白棋換成8顆黑棋(換在20~30的那一行),現在,孩子一眼可以看出白棋剩下24顆。


○○○○
○○○○
○○●
○○● 
○○● 
○○● 
○○●
○○●
○○●
○○●


到這裡,我知道老師要上的是「減法」,但我還不了解為什麼要用黑棋去換白棋,而不是一般把白棋拿掉八顆的方式。後來老師讓孩子們兩兩一組,每組拿數棒三枝10、一枝2代表32,告訴他們要拿出一個8,孩子手邊沒有8,紛紛拿出一個10要和老師換一個8和一個2,在他們操作的同時,老師一邊在白板上呈現數學思維,我才知道老師要孩子們透過操作教具,發現「借位」的步驟。


32-8
=30+2-8
=20+10+2-8
=20+(8+2)+2-8
=20+(8-8)+2+2
=20+0+2+2
=20+4
=24


孩子們見到數學思維剛開始有點掙扎,老師告訴詢問他們是否介意老師教一些超過程度的東西,孩子們仍表示願意接受挑戰。老師讓一年級的孩子們用數棒不斷地操作教具,去解一題又一題需要借位的題目(例:35-825-817-9),有人發現總要拿出一個10來換成要減的數與其湊成10的好朋友,例如:要減7,就要拿一個1073。二年級透過一些操作學習紀錄數學思維:
25-8
=10+10+5-8
=10+(8+2)+5-8
=10+(8-8)+2+5
=10+0+7
=17

   
在他們遇到困難時,老師將剛才的紀錄寫在白板的一角,讓二年級的孩子去觀察整個思維的步驟,發現思維的過程。我注意到老師從不急著教授,而是陪伴小孩、等待小孩去發現。發現的過程與驚喜,老師都留給孩子去經歷,不會直接告訴他們,剝奪發現的樂趣,難怪他們都喜歡數學課。

雅歌私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誰說只有一種第一?--AB組數學      湘如 10/21/2010


今天大家一起在巧拼上玩分數派。老師要孩子們圍成一個圈,中間要有個由九塊巧拼所形成的正方形,有人嫌離中心太遠,嚷著只要四塊巧拼大小的正方形就好。大家圍著正方形巧拼,先把分數派中方形和三角形的卡挑出來,留下圓形與扇形的卡。


    遊戲開始,大家依序順時針方向一個人拿幾張(同一輪內,大家張數相同)圓形或扇形,之前有玩過這個遊戲,孩子們很清楚,拿愈大片的,可以愈快湊成一個圓,所以都會從大片的開始拿起,還會邊拿邊把手邊的卡分類、排成圓形,看出自己還缺什麼。


    待中間共用的分數派數量剩下十片上下時,便停止取。老師要孩子將同樣分母分做堆,並排成派的形狀。當然,沒有人手邊的剛好湊滿,所以就開始換。剛開始一人只可以拿一片去換另一片;後來老師要孩子們試著把手邊分母不同的湊成一,大家都發現1/7不太好與其他分母配合,有些孩子們更發現1/51/10可以在一起,1/31/61/9可以一起,1/21/41/8可以一起;後來,更開放了「只丟不拿」、「只拿不丟」兩種方式;「只丟不拿」最後完成了就喊「成全」,「只拿不丟」最後完成了則喊「完滿」。 評分的方式有四個方式:
誰最早
「成全」
誰最早
完滿
誰湊成最多圓?
誰用了最多


每個人都有機會可以成為優勝,也鼓舞了幾個辛苦蒐集大分母的孩子。

雅歌私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眼看穿分數—AB組數學課   湘如10/20/2010


今天接續著上一堂課結束前做的學習單「分數」,老師拿出分數卡,要孩子們一眼看穿分幾份,老師還打趣的問一眼看穿是一隻眼睛看嗎?那兩隻眼睛看會不會一樣?定軒認真的回答:「不會改變。」孩子都會一眼看穿,但仍不了解「一眼」指的不是一隻眼睛,而是剎那間。


老師在分二份(一條橫線)的分數卡上,疊上分五份(四條直線)的透明片,學生說出之前學過的數學思維:5x2=10;分三份(兩條直線)的分數卡上,疊上分二份(一條橫線)的透明片,學生亦能說出數學思維3x2=6。而且乘式的列法,不在於數字出現的先後順序,而是搭配上一堂在九九乘法百宮格表中的行與列。


接下來的活動,老師要將七個人分組,老師問孩子:「該分二組、三組,還是四組?」孩子發現七個人怎麼分都不公平。老師提議讓家蓁和定軒兩人猜拳,猜贏的人先選組員,同時決定幾個人,結果定軒猜贏,選了佳婕育筠,定軒決定自己這組三人就可以,將欣儒、珈嘉、佳婕三人都給家蓁。老師為了讓大家分組後可以試著和諧同工,先提醒了定軒一會兒不可以抱怨「少一人」,家蓁則不可以因人多易得分而驕傲。


分組妥當後,老師讓兩組各拿一個1、一個1/2、兩個1/4、三個1/3。過程中,老師也依照他們手上的分數派問問題,例如:三個1/3與一個1/2一樣嗎?孩子們便依照問題,拿出分數派疊合比較。老師又讓每個人手上各拿一個1/5、一個1/6、一個1/8和一個1/4。要他們用任何方法排出一個1/2、一個1/3、一個1,在這過程中,發現1/31/6常會一起出現,1/4則可以換成2/8。透過小組合作,與自己一個人拼不太一樣,組內成員在過程中相互學習,激盪出火花。


最後,老師讓孩子們各自完成學習單--分數派,先要他們猜猜看,學習單上各是是幾分之幾?再要他們拿出分數派對齊學習單上各個扇形的圓心角驗證看看。大家都做得不錯,對「扇形佔圓的多少」有了感覺,且都確實地拿分數派比對過。在下課前,老師帶著孩子們把答案核對過,並提了問題:1/21/3哪個大?1/31/4那個大?並用「僧多粥少」、「一塊餅愈多人分,每個人得到的愈少」……,這些在現實生活中會發生的情形去強化孩子們對分數的感覺。


今天的數學課,就在每個孩子在天空中打了一個勾,表示自己懂得今日所學,結束了今天的課程。


分組的過程中,家蓁因為不想和一年級的一組,一度在一邊休息,不願加入。老師接受她與自己的不和諧,沒讓她干擾課程的進行。


 


做中學分數—AB組數學課  明芳10/20/2010


今天的數學課,孫老師先用一張「分數卡」(正方形)讓孩子觀察可以分幾份?孩子們回答:三份。老師問:是「一眼看穿」的嗎?孩子們回答:是兩隻眼。老師要孩子實驗用一隻眼看,試試結果會不會不同?孩子們真的試試看,發現都一樣。老師讓孩子試著用自己的話「溝通」其中的道理,孩子們沒有猶豫,很快就能說出自己的看法。


延續之前九九乘法表的經驗,孫老師繼續變化分數卡,用兩張透明卡交叉,並要孩子加入數學思維說出怎麼知道的。如:分數卡上顯示的是5直行及2橫列,孩子能表達出5×2=10。孫老師並請孩子運用手勢來確認,先數「行數」再數「列數」。


教具換成「分數派(圓形)」,讓孩子去思考1個圓、1/2圓、1/4圓之間的關係是什麼?幾個1/2圓可以變成一個圓?幾個1/4圓可以變成1/2圓?接著,透過分組的方式讓孩子挑戰「合成1的各種可能性」。第一個任務是讓孩子用任何組合合成「1/2圓」,珈嘉這組操作的方式是運用一個1/3圓及1/6圓;定軒這組操作的方式是運用二個1/4圓合併而成一個1/2圓。第二個任務讓孩子挑戰合成「1個圓」,看到珈嘉這組操作用51/5圓,孫老師鼓勵孩子用不同顏色排出所有可能。他們陸續操作完成的方式有:
(1/3+1/6+1/2)

(1/3+1/3+1/3)

(1/3+1/4+1/4+1/6)

(1/4+1/2+1/8+1/8)

(1/3+1/3+1/6+1/6)
等不同的組合,而定軒這組操作完成的方式有:
(1/4+1/3+1/6+1/4
)、
(1/2+1/3+1/6)

(1/6+1/3+1/8+1/8+1/4)

兩組的孩子認真的操作著「分數派」,把所有的可能都加以實現。由於答案的本身存在所有的可能性,並非只有一種答案,而挑戰題目是明確的,孩子們可以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去嘗試、發現、修正並找到成立的方式。看著孩子投入其中,努力地挑戰任務,不就是「做中學」的最佳例證嗎?在雅歌,數學課是透過孩子們實際操作去建構數學概念,不只是被告知的學習,更不是一堆抽象概念的堆砌。


操作之後,孫老師請孩子拿出學習單,觀察「分數派」的圖,猜測陰影的部份是幾分之1並寫下來,然後再用教具驗證。孩子們這時已經不需要老師引導,可以直接用文字表達,也能再次驗證自己的猜測是否正確。看到他們可以依自己的步調及方法進行學習單的活動,我知道這些學習經驗對孩子們而言是有意義的,因為他們深刻地經歷了思考數學這件事。


學習單的活動結束,孫老師問孩子:「1/2圓比較大還是1/3圓比較大?」孩子們毫不遲疑地回答:1/2圓比較大。」接連幾個比較之後,孫老師凝聚:「一塊餅愈多人分,每個人所得到的愈少。」她在白板上寫下:「僧多粥少」並且用和尚吃粥的故事解釋這句成語,解釋後又問孩子「僧多粥少」是什麼意思?又再度重復「一塊餅愈多人分,每個人所得到的愈少」。


從分數的操作活動、觀察、驗證進而延伸到品格所要傳遞的訊息「僧多粥少」,這樣的結合也可以是分母概念的延伸與舖陳,真的是令人驚嘆呀!


 

雅歌私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百宮格--不只是九九乘法表的九九乘法表    AB組數學  湘如   10/18/2010


上課前,老師在百宮格棋盤上以棋盤左上角為起點,先擺上一顆黑棋;接著,圍繞黑棋的下方與右側擺上3顆白棋;再以五顆黑棋圍繞白棋,排出第三層。排第四層時,老師邀請發現規律的孩子們來幫忙。就這樣,孩子們憑直覺找到規律,一直排到第六、第七層。老師要孩子把棋盤左上角當靶心,觀察一共排出幾個正方形。


●○●○●○


○○●○●○


●●●○●○


○○○○●○


●●●●●○


○○○○○○


在對圖型有所了解之後,老師手拿兩條磁鐵條,同樣把左上角當靶心,圍出大大小小不同的正方形,並發現以下「高級數學」:
2x2=1+3
3x3=1+3+5
4x4=1+3+5+7

雖然還不了解這些式子的意義,但能遵循老師的示範,把圖形搭配九九乘法百宮格表,完成其他的式子。


接著,老師利用兩把直尺在白板上的百宮格表中圍出2x23x24x3,要求孩子數出棋子有幾顆?再對照學習單中的九九乘法表,驗證其乘積是否與棋子數量相同?孩子們發現:在百宮格的九九乘法表中,乘積數字正好是所圍方形的面積,可以用格子數出來。在驗證的過程中,老師要求孩子一定要先數棋子有幾顆,再去對照乘法表的數字。老師還給不同的式子(4x45x46x47x48x4),讓孩子們練習:在棋盤上一眼看穿棋子數量,對照在乘法表上的乘積,相互驗證。


之後,老師讓學生兩兩一組完成任務,任務同樣是先數老師白板上的棋子數量,對照九九乘法百宮格的乘積做驗證,只要兩人一起合作就可以得兩倍分數。老師出的第一題5x7,卻沒有任何一組得分,孩子不懂為什麼答案正確,卻無法得分?老師說:因為每一組的步驟都不正確,都沒有先數白板上的棋子數量,就直接在乘法表上找出乘積。第二題5x6,大家就輕鬆地做對了,老師卻發現孩子們都念「五乘六」,但老師沒直接指出那是錯誤,只是邀請他們跟著老師一起念「五乘以六」,多念幾次,孩子也知道了老師要他們修正的地方。過程中,老師都會先帶著大家一起數棋盤上的棋子數量,再一一巡視他們在乘法表上找乘積的方法,發現有些組在找乘積時先看行,有些先看列。到底被乘數要看行還是列,因為並不影響結果,老師就讓孩子們投票決定,希望找到共識,沒想到是三票對三票,所以就兩種方式交錯使用,這不就是交換律嗎?


接下來,老師說給柔禕八坪的土地,要柔禕把八個磁鐵排成一個方塊,柔禕排了一個4x2的方塊。還有別種排法嗎?珈嘉把八坪土地移動成另一種方塊,但仍然是2x4。老師問:這已經是全部的排法了嗎?大家沒想到老師想要的1x88x1。老師並沒有急著告訴他們,反而帶了一個活動:六個孩子一人找一塊磁磚排隊,隊伍必須是一個方塊,大家很快地在磁磚上排出3x22x3的隊形。老師要他們同樣一人站一塊磁磚排一行或一列,並看看腳下踩的磁磚是否為一個方塊?定軒發現老師要的6x11x6了。就這樣一個小小活動,孩子們回到座位後,找到了乘積為6的四種可能,與乘積為8的四種可能,還發現了被乘數和乘數可以顛倒其位置。


今天的這一堂課,我才知道九九乘法百宮格表不僅是把乘積填在相應的格子裡,更可以看見乘積與面積的相互呼應和交換律。乘法表裡透露的資訊還真不少。


今天的家蓁不太和諧,從一開始上課的電風扇問題,覺得自己吹不到,所以堅持應該關掉,大家都不要吹;到後來,要兩兩一組找乘積時,認為做的事太簡單,不想玩更不用分組。老師不但沒有一句責備,最後還讓家蓁朝著老師希望的方向去做。

雅歌私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倍數—山泉班數學課  湘如10/11/2010


今天的數學課,一開始先做學習單:可以平分給兩個人的蛋糕就打勾,老師要求孩子在每一等分上編號驗證。孩子們很快的做完學習單,發現可以平分給兩個人的蛋糕,最後都是切成偶數份。


延續上一次上課的「奇偶數」,老師帶著大家數到100,拍出奇數、念出偶數,並一一檢驗孩子們是否做對了。一開始有點難,尤其是有些一年級的孩子超過20時就不太確定,但經由老師的鼓勵,沒有人因為遇到困難而放棄,一一通過老師的檢驗。


定軒是第一個通過的,老師觀察他的節奏,發現他數的時候沒有想奇數,直接念出偶數,請他修正,他說他可以不用想,直接念偶數。為了先讓孩子知道拍的時候,心裡是要有數線,要默數其他數,老師還是要他試試。老師說:「定軒,你現在做得比較難;拍手時心裡想奇數,比較簡單。你要試試簡單的方式嗎?還是你只會做難的。」老師的說詞,讓定軒相當舒服,而不再排斥心裡要默數這件事,反而更要挑戰看看,證明自己辦得到。


接著,每個人用自己的速度寫學習單,並一起拍念2的倍數給老師檢查。在剛才一一檢查後,二的倍數不成問題,二年級的定軒、柔禕、家蓁還一起表演「不想奇數、只念偶數」(就如同先前定軒做的那樣),也很順利。老師之前堅持學習的時候用拍來默數,是為了讓他們不省略步驟,以建立數學思維,而非只記答案。


之後,老師要孩子們試試學習單上「三的倍數」。一年級的孩子覺得有些難,老師請二年級的孩子負責拍,一年級的孩子負責在百宮格上圈出三的倍數。二年級的孩子覺得不公平,一年級只圈太容易。老師沒念他們,反而是說「不願意拍的也可以坐下來,加入他們(圈三的倍數)。」這麼一說,嚷著不公平的人就沒問題了,還做得很開心。原本不願意做的事,變成是他們才會做,是很厲害的。


最後,大家看著百宮格,一年級負責拍(拍兩下),二年級依序念出三的倍數。透過下課前的這次驗證,孩子們發現之前二的倍數是每隔一格就要圈起來,三的倍數則是每隔兩格就要圈起來。

雅歌私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拌一盤分數生菜沙拉山泉班數學課   湘如  10/7/2010


一上課,老師就賣關子,讓孩子們猜猜看盒子裡有什麼?孩子很好奇老師葫蘆裡賣的是什麼藥,都仔細的聽、認真的猜,有人猜出盒子裡的是紙張。老師接著問:「有幾張?」這太難了,老師讓他們眼睛閉起來摸摸看,大家贊成「盒子裡是很多張紙卡」,但沒人能回答紙卡上頭印的是什麼?到底有多少張?老師凝聚重點:「用對工具」--用看的,才能看出紙卡上面印的是什麼。


經過前一個活動,當老師拿出盒子裡的卡片時,孩子們的眼睛都瞪得大大的,想要看清楚盒子裡的紙卡到底是什麼?喔!原來是一張張數學附件裡的分數圖卡。老師先給每人一張附件,請他們協助撕下附件,並且邊撕邊驗證1/5就有5塊、1/44塊、1/33……。在撕附件的過程中,老師引導孩子去思考做好這件事需要的品格細心。欣儒分享她的訣竅:「先摺一摺再撕」,老師也拿起一張附件加入孩子們的行列,並說要學欣儒的方法,因為那是榜樣。老師帶著孩子凝聚品格:「好的榜樣我們學;壞的榜樣我們不學。」在撕附件的過程,手邊做著簡單的機械工作,大家能做這樣的討論相當不錯。


老師要孩子們想想,什麼情況下會用到分數?分數是加減乘除的哪一種?大家議論紛紛、沒有答案。老師提示:「把一個東西分給幾個人。」定軒說:「是除法。」經過討論、釐清,老師幫他們凝聚了重點:平分是一種除法。接著,要他們想一想:如果要聘店員,對方不會分數,你會聘他來工作嗎?有人說不會,但也說不出為什麼不會。老師要他們想想生活中哪些地方會用到分數,其實孩子們愛吃的比薩、蛋糕、派……,在切時都得用到分數,不過因為手邊太忙了,孩子都沒想到那些。老師拿出時鐘圖卡,問他們上面有分數嗎?並帶著他們找到:一小時是60分鐘、半小時是1/2時、一分鐘是1/60小時。


大家都撕完後,老師請孩子們把撕好的分數派繳庫,一一放到老師的講桌上,在繳庫的同時,得再一次自行清點:1/33張、1/44……,老師順道問了:「1呢?會有幾張?」有撕到1的人,動手做過就知道。前半堂的數學課像勞作課,但孩子們樂此不疲、相當投入。


最有趣的來了,老師把所有孩子們繳庫的分數紙片混做一堆,許多不同顏色的紙片堆在桌子上,看起來就像是一盤生菜沙拉。老師讓孩子一個接一個繞著桌子走,每走過一圈拿一個,而且儘量拿不同顏色的;每一次拿兩個,每一回手中的顏色要不同;每次拿三張、每次拿四張……;直到老師桌上的分數紙卡數量無法足夠分給每個人一張為止。


現在,每個人桌上都有一小盤的生菜沙拉,同樣口味(同分母)可以湊成一的排出來之後,剩下的每人可以拿一個不要的到前面換一個想要的回去,直到有人最先把所有分數派湊成完整的為止。


這堂課,從一開始在拆附件時,就是一種學習:學細心的品格、學會驗證每幾個幾分之一就是一(分母和個數有關)在「湊一」時,要會分類,並從缺幾個幾分之幾,探索要湊哪個比較快去做取捨。


我發現,老師更厲害的一招是,從不說「這很簡單」,更不可能說「很簡單,怎麼不會。」而是說「很難!」甚至「對啊!那太難了,是超過你們這個年級所要學的。你們還可以挑戰嗎願意挑戰嗎?」 這一堂課的分數沙拉,份量不小,但經過細細咀嚼,不再難以下嚥。

雅歌私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一堂不只是數學課的數學課      明芳 10/6/2010


上課了, 孫老師詢問AB組孩子:今天的計分板要如何使用?她說:「要用加或減法?」孩子們有人想用加,也有人想用減。孫老師讓孩子舉手決定:要用加的是欣儒、柔褘、珈嘉,要用減的人是定軒、佳婕、家蓁。孫老師說:沒關係,老師都可以接受。孫老師作兩個計分板:將要加的人放在一起,要減的人放在一起。並說明:用減法的人被看到犯錯時會被拿掉棋子,用加法的人被看到做得好時就被加分。


孫老師拿出分數卡,要孩子們想像這是一盒盒放在店裡切好的蛋糕。她拿出被分成兩等分及九等分的蛋糕,現在有三個人要分這個蛋糕。怎麼辦呢?佳婕說要選九等分的蛋糕,因為有三個人;定軒提出可以把兩等分的再各切成三塊再分(引發討論,透過提出問題,讓孩子在有情境中參與)


接著,孫老師繼續以提問的方式(情境) 帶入「平分」的概念,讓孩子思考問題:這盒蛋糕有5塊,你們兩個人要怎麼分?家蓁說:「其中一個人吃3塊,另一個人吃2塊。」孫老師再問:「這樣有平分嗎?」並在白板上寫下平分的意思是指:「每個人分得一樣多。」之後,提供一個情境讓孩子對平分的概念有更明確的理解(凝聚重點):貓頭鷹媽媽有兩個兒子,現在要去買蛋糕,買的蛋糕所切的等分是直接就可以平分,進而決定要買或不買。他舉例,如:5塊,孩子說不買;3塊,孩子不買。定軒這時提到53是「奇數」,不能平分。老師用透明的分數卡讓孩子分辨奇數與偶數,如:264是偶數,可以分成2等分、6等分及4等分。


老師問:100是奇數還是偶數呢?孩子思考後說是偶數,但孫老師說:「但1001!為什麼100他有1但不是奇數而是偶數?」珈嘉說:「他是10前面又多一個零。」孫老師提醒:「他最後一個數是0還是1?」(釐清概念)


課程繼續,孫老師和孩子玩「奇數與偶數」的遊戲:當聽到老師唸的是奇數時,一隻手伸出,身體要彎掉;唸到偶數時,雙手平舉。老師先從數字1開始唸起,孩子開始做動作,孫老師也循序漸進的從1唸到20,孩子熟悉這個遊戲後,再以兩人一組的方式進行活動。


這時,家蓁突然要求要三人一組,而柔褘也不想和佳婕同一組。孫老師運用記分板提醒:不能開心的進行活動,與自己不和諧;拒絕和同學一組,與他人不和諧。在記分板的介入後,家蓁接受兩人一組的遊戲規則,但柔褘仍處於與自己的不和諧狀態中。孫老師允許柔褘暫時不參與該活動。


當孩子兩人一組時,前面的人代表奇數,要將手合併往上舉;後面的人代表偶數,雙手平舉。老師將數字擴充到百位、千位及萬位,都難不倒孩子。很快,柔褘也開始自己做起動作了(開始重新參與)


孫老師又示範用拍子來感覺兩個一組、三個一組。當示範後,便問孩子:「我怎麼做?」孩子回答:「奇數拍手,偶數講數字。」從1(拍手)2(說數字)3(拍手)4(說數字)…………直到唸到40(這不就是九九乘法2的倍數概念)又再示範拍2下第3下唸數字(九九乘法3的倍數概念),又換個方式1100的範圍內,唸到369 時才能說數字,其餘數字以拍手的方式代表。之後一直進行到45的倍數,讓孩子運用拍手及口說數字的實際參與,經由動覺及音樂的韻律讓孩子理解何時該拍何時該說數字。


數學概念再擴充到「對稱」。老師請孩子思考:就你可以看到的東西,要分成幾等分比較容易?先讓孩子對教室中的物品進行討論,如:椅子、紙及剪刀等東西要怎麼分呢?然後又走到注音符號的磁鐵板上詢問孩子:「注音ㄒ、ㄍ及ㄓ要怎麼切?」討論後,讓孩子開始「找可以切的很公平的給我」。孩子找到的注音符號包括一、ㄨ、ㄩ、ㄇ、ㄈ、ㄑ、ㄚ、ㄍ、ㄒ、ㄦ及ㄏ等。


孫老師說:「我要檢驗,並放一面鏡子。」先以ㄍ為例,ㄍ的兩半是一模一樣還是照鏡子(<>)呢?(釐清概念)當切ㄍ時,其兩邊會是一樣的,所以他並不符合對稱的概念。繼續檢驗一、ㄨ、ㄩ、ㄇ、ㄈ、ㄑ、ㄚ、ㄒ等注音符號都符合對稱的概念。


孫老師提出什麼叫奇數?其意指不能平分,而剛才我們學到一種概念:對稱(即表示其上下或左右像照鏡子一樣)。說完後,孫老師又在棋盤上排上白色的棋子,請孩子用黑色的棋子排出對稱。好幾個孩子都走到台前想要排。這時,孫老師請孩子們都回到坐位,請他們以舉手的方式來表達,再一次問:「誰要排第一個?」這次,先請定軒出來,再請家蓁出來。老師針對孩子所排的建議驗證一下,並示範要如何驗證。這樣的引導與示範,讓孩子對「對稱」這個概念不是只停留在抽象的定義,而能更具體地掌握其意義。


四十分鐘的數學課,孩子的概念一直延伸與擴充,從平分→奇偶數→倍數→對稱。而孫老師也在課堂中不斷地引發討論、提供有感覺的學習情境、凝聚重點及釐清概念,讓數學課變得好玩及有趣。孩子在過程中學會了知識(數學概念),建立了技巧。我們也在課堂上中觀察到,當部份孩子在學習上出現一些莫名的情緒時,孫老師會先暫停課程,先關注到孩子的需求,並運用方法讓孩子能重新調整學習態度與心情,這樣的教學過程,讓數學課傳遞著滿滿的教育愛。


 



雅歌私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分與合--10的好朋友     湘如     10/4/2010


今天的數學課,教具是數棒,那是一種有110不同數量、不同長度的長條狀塑膠棒子。只要桌面很乾淨的孩子,就會有一組「玩具(數學玩具)」。上課鈴響前,孩子們就開心的玩著,定軒和珈嘉都把數棒排成樓梯,他們都發現數棒是1.2.3.4.5.6.7.8.9.10了呢。


老師要孩子拿出一個10當作基準。接著,拿出7,把它擺在基準10的一旁,觀察710的差距是是3,所以把7湊成10+3,這對山泉的孩子們而言,似乎是輕而易舉;拿出5,把5湊成10+5,因為每個人手邊只有一個5,家蓁、柔禕很靈活的說:「把3+24+1。」老師讓孩子也練習了8+2,在觀察810的差距之下,孩子們都能很順利地看出8要加2,才能湊成10


延續上一堂課學習單7元,再加上6元,當孩子們依照剛才的方式把數棒排好時,便自然發現7+6超過基準10,為了剛好湊成10,要把6換成兩個3,所以老師再給每個人一個3,這樣一換就可以看出7+6=7+(3+3)=(7+3)+3=10+3=13


經由老師示範,帶著孩子們做一遍之後,老師請孩子們操作7+8=7+(3+5)=(7+3)+5=10+5=15。正當其他人很認真的在操作數棒時,家蓁在座位上分心了,把數棒當積木排了起來,沒與珈嘉合作,一同解決問題。老師發現,沒斥責她,而是把大家的數棒收回來重新分配(原本每人都有一套,變成每兩人一套),如此一來,家蓁就沒有多餘的數棒可以堆積木,只好和珈嘉一起操作。


透過這樣的操作,我發現上一次做學習單無法理解的「湊10」,孩子們漸漸可以理解。課堂中,柔禕和佳婕這一組特別專注和諧,不但老師問的每一個問題都做對,一年級的佳婕也能順利的表達出數學思維。家蓁的分心,則影響了自己與珈嘉這一組在這一堂課中的學習狀況。


透過數棒,大家又解了+9=7+(3+6)=(7+3)+6=10+6=16,經由這三題由7當被加數的操作練習,孩子們都看出來,7要湊成10,就是要加上3


今天的學習單是「好朋友」:一個數字要湊成10的好朋友。老師讓孩子分組進行,說是要他們在數棒上做驗證,其實老師也在孩子一次次的操作中做驗證,知道他們是否真的懂了,還邀請他們一一到白板上完成較複雜的橫式紀錄。


經過老師的示範、模仿學習單上或同學的式子,一二年級的山泉孩子對今天的數學思維有了概念。以下是孩子上臺解題的紀錄:


柔禕6+7=6+(4+3)=(6+4)+3=10+3=13 
佳婕6+8=6+(4+4)=(6+4)+4=10+4=14
欣儒6+9=6+(4+5)=(6+4)+5=10+5=15   
柔禕8+9=8+(2+7)=(8+2)+7=10+7=17
家蓁7+5=7+(3+2)=(7+3)+2=10+2=12
9+6=9+(1+5)=(9+1)+5=10+5=15


定軒9+8=9+(1+7)=(9+1)+7=10+7=17
9+9=9+(1+8)=(9+1)+8=10+8=18


二年級的定軒和柔禕,上課很專注,已可以不用數棒操作,還能完整地把數學思維紀錄下來,對括號的意義似乎可以多少掌握;一年級的欣儒、佳婕在會操作,也知道加數應該拆成哪兩個數,惟括號的使用比較不清楚,但也能在模仿下順利完成。家蓁則因為在課堂中分心,上臺解題過程中,仍須透過操作才能解題。老師沒有說她,而是允許她一題又一題的試誤,從操作中做到對為止,老師也陪著她慢慢的把式子給紀錄正確。


大家都解完題後,下課鐘也響了,定軒卻說「還想玩」,這是多麼可貴的一句話,對數學沒有害怕畏懼,而是覺得好玩,想要挑戰。老師給他一題難題,是二位數相加。一開始,他試著這樣紀錄28+15=28+(2+13)=(28+2)+13=30+13=43,後來老師讓他拿出數棒操作,(21018)+(11015),有了數棒很容易看出有310,所以只要再依照今天所學的去操作8+5即可。式子紀錄如下:28+15=(20+8)+(10+5)=(20+10)+(8+5)=30+13=43,這樣一來,也與直式算則的概念相同。


心得:二年級的數學課程中,兩位數加減,常做的是直式算則得反複練習,孩子常不知道算的是什麼?雖學到計算的方式,往往缺乏思考。課本上或許會有圖表示「分與合」的概念,但是都不如操作過來得印象深刻。


 

雅歌私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眼看穿        湘如 9/30/2010


    數學課裡,老師常說「一眼看穿」。今天老師要孩子想想:「一眼看穿,只用一隻眼睛看嗎?」佳婕說:「是用兩隻眼睛馬上看出是什麼。」


老 師在百宮格上面排了一排棋子,問:「這樣有幾個?」家蓁回答:「十個,因為百宮格一行十個。」因為老師排的是橫的一列,但家蓁一開始說一行。所以,老師為 孩子們進行「行與列」的活動,要孩子們在她面前排成一行或一列。排一行,他們會在老師面前成一條直線;排一列,就在老師面前成一橫排。老師為了讓他們更清 楚了解,換了好幾次位置,剛開始孩子們在排「行或列」上,有點疑惑、掙扎,但透過看見別人排的方式、站的位置,用「身體」了解了行與列的不同。老師還用孩 子為基準,要其他人面向某一位孩子排行、列,多試了幾次之後,孩子看來是了解行與列的差別了。


    孩子回到座位,老師測試在活動後,他們對百宮格上的行與列,是否能夠正確分辨。果真,他們在透過「身體動過的經驗」,知道「橫的是列、直的是行」。


    在百宮格的一行黑棋中,老師拿掉一顆,學生一眼看穿是九顆,延續上一堂課的數學思維:10-1=9。再放上一顆白棋,數學思維9+1=10。再做了9-1=88+1=9。式子是加法,棋子有兩個顏色;若是減法,棋子僅一個顏色。


之後,老師在百宮格上擺上不同數量的黑棋,要孩子用白棋把每一行變成十個。並把數學思維寫下來:6+48+24+62+85+510+0。經過上一堂課的活動和這堂課之前的複習,孩子都能順利解決這些問題。


    在今天的學習單中,大家在「合起來是10」上沒有什麼問題。「合起來是100」對二年級的孩子而言,比一年級的孩子容易許多,老師便鼓勵同儕合作,孩子們透過同學的協助,不但完成學習單,也增進感情,更知道榜樣就在身邊。


    第二張學習單就難多了。老師設計了6789,這四個數字的加法,試圖讓孩子發現,先湊成10,剩下放後面。例如:佳婕的6元,不管去加欣儒的7元、育筠的8元,還是珈嘉的9元,都可以先把加數789中,先拆出4與被加數的6,先湊成十,至於答案是十幾呢?就看789拆出4之後,還剩下多少。


後記:


    第二張學習單中,孩子還無法一眼看穿老師想要他們發現的,老師並不急著去告訴他們應該要有這個發現,只等帶他們自己去發現,這一點我要好好學習與改進。要避免礙於時間緊迫,把孩子發現的樂趣給奪走,這樣的數學課就無聊了。


    在老師做「合起來是10」的活動時,我想起小時候,媽媽常陪著我和弟弟玩撲克牌「撿紅點」(亦稱釣魚),那是一種要湊10的遊戲,我覺得對湊10的數字概念有一定的幫助,家長若能陪孩子玩,不但增進親子感情,表面上看來是玩牌,實際上是訓練孩子10以內的加減,一舉兩得呢!


 


 

雅歌私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數學思維    湘如  9/29/2010  


數學的思維才是數學課的重點,而不是知識的填鴨或技巧的訓練


    今天的數學課,延續著不一樣的記分板,老師原本要孩子們挑戰課堂參與度(專注度),大家從滿分4分 開始,分數從一到四,老師說要挑戰全班獲得滿分。老師一說完,定軒補了一句話,認為不可能挑戰成功,老師便在記分板上加上和諧度,要他們學習與自己、與他 人、與環境和諧。上一回的記分板,常有破表的情形,就是孩子們的得分從滿分開始,表現不好扣分,表現好就加分,最後結果常常加到破表;老師說,今天的記分板用減法,表現好加分,也不會加到破表。


    老 師並不急著進行課程活動,而是花了些時間,一方面讓孩子了解記分板,也趁機釐清了加法和減法的概念,我想老師更想要的是,孩子注意到記分板上的專注與和諧 這兩項重要的品格,盡力保持山泉在老師眼中的完美畫面。這就是孫老師特別不一樣的地方,總是看見孩子的優點、優勢,並能營造出讓孩子想極力保持的情境。


    今天家蓁的專注度有點狀況,上課前的敬禮,少了發亮的眼光,還忙著削鉛筆,當然是被老師給發現。敬完禮後,家蓁一度因為專注度被扣光了而不開心,使得和諧度也被拿走一分了。之後,在盡力保持專心之下,家蓁最後得以重回滿分行列。不但如此,在過程中,老師會讓同學們去肯定她的進步,這一點相當值得學習,孩子會知道評分標準並不主觀,只要有努力,不但老師肯定,同學也看得到她的進步,就不會自暴自棄。為了鼓勵家蓁努力「重返榮耀」,孫老師在課堂中打了個噴嚏時,也主動把自己放在評分表上,還把自己的專注度扣了一分,要和家蓁一同向滿分邁進。


    今天的課程上的是減法的思維,老師在5顆黑棋中,拿掉兩顆,孩子輕鬆看出剩下三顆,我們一般會說的「請列式」,老師說是一種數學思維,的確數學中的式子,是數學家的思維,幾乎是國際通用的記錄方式,孩子順利的回答「5-2=3」。之後,老師開始幫他們為星期五的行動學堂「數學計算高手」做準備,例如:


七張貼紙,減掉三張,用打叉方式表現「減」,剩下四張。


十二張貼紙(孩子們一眼看穿張數,老師為他們釐清一眼看穿的絕竅:每逢十就換行,一行又兩張,是十二張),減掉三張,剩下九張。


    接著,老師仍用「每逢十就換行」的方式,畫了十五張貼紙,要定軒來扣掉八張,並要他用數學思維來呈現,定軒回答15-8=7,家蓁說是7+8=15。為了釐清這一點,老師畫7張藍色貼紙和8張綠色貼紙來呈現出十五張貼紙,釐清了減法是畫掉貼紙(打叉),加法是兩種不同顏色貼紙加起來。為確知孩子是否真的了解,老師多做了幾題,讓他們看圖說出是加法還是減法。聽他們回答得很順暢,不再疑慮,我想星期五的計算高手他們應該是沒問題了。


    接著,老師在百宮格上排了一排棋子(十顆)拿掉一顆,家蓁一眼看穿是九顆。一排拿掉三顆,柔禕也是一眼看出答案是七顆。老師在七顆黑棋後面,補上三顆白棋,剛好一排,欣儒回答十顆。一排又兩顆黑棋(十二顆黑棋),加上三顆白棋,是十五顆。這些題目擺在百宮格上面,對他們而言,變得很簡單。家蓁見大家都已滿分,就育筠還沒加到分,還請老師多出幾題給育筠回答呢!


    老師又重複一次,一排少兩顆,是八顆,思維10-2=8。一排少三顆,是七顆,思維10-3=7。以此類推,複習到10-410-5,老師問孩子10-6要從後面數比較快,還是從一數到四比較快,孩子知道從前面數快;那麼,10-1比較快,還是從一數到九,孩子知道,接進10(一個完整的整數),就從後面數快。10以內的加減,在雙手上的就可以看見數線,老師也帶著孩子們在手上做:10-110-2……。


    今日學習單,大家都一百分,專注度和和諧度也是滿分,孩子們很努力地做好自己。老師就是有辦法把每一堂課上得很舒服、很自然,讓孩子們(包含我自己)在沒有任何壓力的情況下,自在地做好自己。


後記:愈來愈發現,一堂雅歌的數學課不難,清楚的目標,和與孩子自然而然的互動下,做好一個又一個的小活動,數學思維就會漸漸成形。愈來愈了解雅歌數學特別之處,因為在雅歌的數學課除了知識的傳遞、計算方法的教授外,最重要的是思維的建立。


 


雅歌私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一樣的計分板--AB組數學   湘如   9/27


    學校老師常用的計分板是由下往上爬的格子,大家的起點都是「零」。今天山泉班數學課,孫老師用的記分板,有專注與和諧兩項評分的範圍,不但可以一眼看穿(比高低),而且大家的起點都是滿分--一百分,相當不一樣。


    在上課過程中,老師不特別鼓勵某一位孩子,而是以鼓勵全班團結和諧為主,例如:鼓勵定軒做對的事情時,老師說的是「我們」,把大家都放在一起,讓孩子感到同在一個班級就是共同體,共享榮譽。透過鼓勵,的確讓他們更和諧,這和學校老師常用的分組競賽,在向心力的營造上有很大的差別。定軒幫佳婕撿了被電風扇吹走的學習單。


    今天學的是單位,各個不同物品的單位,例如:一杯水、一條蛋糕、一碗湯、一瓶酒、一架鋼琴、一朵花、一叢草、一匹馬。這些生活上的單位量詞,對學生而言,不成問題。不過倒是有點兒像「語文課」教單位量詞(這是我的刻板觀念吧!)


    在單位量詞之後,今天的數學課帶入了一個新概念「切蛋糕」。老師拿出教具一個正方形板,又拿出一個長方形,要孩子們猜猜看幾個一樣大的長方形,可以組成一個正方形。在只看著一個長方形的情況下,孩子不太容易看出來,老師巧妙地把正方形疊在長方形之後,孩子們就能明顯看出大小。老師就這麼做了幾次,孩子都能看出是兩份中的一份(1/2)、三分中的一份(1/3)


    後來是「切蛋糕」,老師拿出與正方形大小相同,但切法不同的透明片(上頭有將正方形切二份、三份、……的直線),將切兩份的透明片擺在一個正方形上面,孩子看出蛋糕被切成兩份;


又將切四份的透明片用另一個方向擺在正方形上面,


孩子看到原本被縱切成兩份的蛋糕,再橫切四份,最


後變成八份。老師在白板上記錄:2+2+2+2=8


    就這樣,老師又舉了以下幾各例子:切三份、再切三份是九份(3+3+3=9),切四份、再切兩份是八份(4+4=8),切十份、再切十份是一百份(10+10+10+10+10+10+10+10+10+10=100)。有點難,孩子並不非常了解,但他們對於孫老師今天用的教具十分有興趣,課後還來玩了老師的教具,樂此不疲呢!看來是對數學不害怕的。


    今天的課程中,記分板顛覆了我既有的想法,教具(透明片)也設計得很巧妙,可以輕鬆的分,且相當容易看得出來。

雅歌私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數學思維                   湘如     9/24/2010


    今天AB組的數學課進行的步驟不如以往,之前都是先操作,操作熟練後,再做學習單。一上課,老師就把學習單發給學生,而且這學習單比之前還要難一些,孩子們一拿到學習單,多少知道今天不是太輕鬆。


    前幾天研究課剛剛學會處理資訊的六種技巧,在孩子們忙著把剛發的學習單放進資料夾時,老師拿出教具箱,請定軒與佳婕利用六個技巧中的「分類」技巧,把箱子中的教具依照「一樣、不一樣」分出來。定軒和佳婕在操作時,其他孩子們忙完整理資料夾,安靜地坐在座位上觀察和等待。


    經兩位孩子整理出來的結果,箱子裡一共有4個千(方塊)55個百()11個十()。千(方塊)與百()中,有珠珠和木塊的材質上之差異,孩子有把兩種材質分開疊放,但最後仍依照單位大小,把不同材質分在同一類中。(我想之前的課堂中,老師可能已把「不同材質,但數量單位其實是一樣」的觀念,先給孩子預備了。)


    分類完成,接下來孩子們進行的是比較困難的學習單部分,老師請孩子依照千、百、十個有幾個填入學習單上的祕密武器中,老師同時在白板上一一呈現。


    上一節的操作,老師讓孩子每逢十就換成一個新單位,今天老師讓他們累積到最後,由於秘密武器中每格只能填一個數字,若格子中有二位數以上就產生進位的情境,孩子們必須把多餘的數字進到前一格。其次要把進位的數字與原有數字合併,再把沒有數字的空格補零


    第二張學習單,內容是之前有提過的「元、角、分」。同樣不操作教具,要孩子們先試著在秘密武器上,依照題目問的單位「落下小數點」,這個概念在之前的課堂上,孩 子有學過,今天老師目標讓他們使用秘密武器作答,孩子慢慢地發現其中的模式。依照題目所該填入的數字,老師都已填好,孩子只需要找到「問的單位」,落點、補零。其實這秘密武器我之前也都會教學生,我也知道有許多老師在教單位換算時,都會補充整裡給學生,但是一般學校學生並不熟悉使用這工具的技巧,常會不知到哪裡該點小數點,也常會忘記補零,致使答案錯誤。我現在知道,工具是好的,是不懂得如何使用;老師沒有真正教會孩子技巧,孩子也沒時間去學會使用這個好 工具。


    之前觀察老師教學,我以為老師在教小數,也會想說低年級的孩子能真正懂小數嗎?現在才明白老師的用心,是要孩子在學進位概念時,也把重要的,使用秘密武器的招式給熟悉,怪不得老師的學習單上常會出現技巧:我會…。


    數學學習有操作經驗與抽象思考。孩子在動手操作時,可以直接看到結果,他們只需要說出操作的結果。面對學習單或是考卷時,是讓孩子進入抽象思考的情境,如果孩子不是完全理解,就可以看出那份不確定。一般的數學教學都是在孩子看似會做的狀況下假設孩子會了,當應用問題出現時,沒有徹底理解的孩子就會被困住,這是沒有建立數學思維的緣故。


為了測試孩子是否真正理解,今天老師刻意這樣呈現,孩子們寫學習單時,果然有點不太確定,尤其是A組的孩子。因此,老師特別花精神與時間在陪伴協助A組孩子完成學習單,確定每個孩子都會為止。


課堂插曲:今天見家蓁關心佳婕削鉛筆的狀況,她溫和的口氣、真誠的態度,讓之前劍拔弩張的兩人關係緩和順暢許多。見佳婕因為沒辦法順利削鉛筆,而無法寫學習單,體貼的家蓁還主動把自己正在使用的鉛筆借給佳婕。家蓁好棒!很會照顧人喔。

雅歌私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