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分與合--10的好朋友     湘如     10/4/2010


今天的數學課,教具是數棒,那是一種有110不同數量、不同長度的長條狀塑膠棒子。只要桌面很乾淨的孩子,就會有一組「玩具(數學玩具)」。上課鈴響前,孩子們就開心的玩著,定軒和珈嘉都把數棒排成樓梯,他們都發現數棒是1.2.3.4.5.6.7.8.9.10了呢。


老師要孩子拿出一個10當作基準。接著,拿出7,把它擺在基準10的一旁,觀察710的差距是是3,所以把7湊成10+3,這對山泉的孩子們而言,似乎是輕而易舉;拿出5,把5湊成10+5,因為每個人手邊只有一個5,家蓁、柔禕很靈活的說:「把3+24+1。」老師讓孩子也練習了8+2,在觀察810的差距之下,孩子們都能很順利地看出8要加2,才能湊成10


延續上一堂課學習單7元,再加上6元,當孩子們依照剛才的方式把數棒排好時,便自然發現7+6超過基準10,為了剛好湊成10,要把6換成兩個3,所以老師再給每個人一個3,這樣一換就可以看出7+6=7+(3+3)=(7+3)+3=10+3=13


經由老師示範,帶著孩子們做一遍之後,老師請孩子們操作7+8=7+(3+5)=(7+3)+5=10+5=15。正當其他人很認真的在操作數棒時,家蓁在座位上分心了,把數棒當積木排了起來,沒與珈嘉合作,一同解決問題。老師發現,沒斥責她,而是把大家的數棒收回來重新分配(原本每人都有一套,變成每兩人一套),如此一來,家蓁就沒有多餘的數棒可以堆積木,只好和珈嘉一起操作。


透過這樣的操作,我發現上一次做學習單無法理解的「湊10」,孩子們漸漸可以理解。課堂中,柔禕和佳婕這一組特別專注和諧,不但老師問的每一個問題都做對,一年級的佳婕也能順利的表達出數學思維。家蓁的分心,則影響了自己與珈嘉這一組在這一堂課中的學習狀況。


透過數棒,大家又解了+9=7+(3+6)=(7+3)+6=10+6=16,經由這三題由7當被加數的操作練習,孩子們都看出來,7要湊成10,就是要加上3


今天的學習單是「好朋友」:一個數字要湊成10的好朋友。老師讓孩子分組進行,說是要他們在數棒上做驗證,其實老師也在孩子一次次的操作中做驗證,知道他們是否真的懂了,還邀請他們一一到白板上完成較複雜的橫式紀錄。


經過老師的示範、模仿學習單上或同學的式子,一二年級的山泉孩子對今天的數學思維有了概念。以下是孩子上臺解題的紀錄:


柔禕6+7=6+(4+3)=(6+4)+3=10+3=13 
佳婕6+8=6+(4+4)=(6+4)+4=10+4=14
欣儒6+9=6+(4+5)=(6+4)+5=10+5=15   
柔禕8+9=8+(2+7)=(8+2)+7=10+7=17
家蓁7+5=7+(3+2)=(7+3)+2=10+2=12
9+6=9+(1+5)=(9+1)+5=10+5=15


定軒9+8=9+(1+7)=(9+1)+7=10+7=17
9+9=9+(1+8)=(9+1)+8=10+8=18


二年級的定軒和柔禕,上課很專注,已可以不用數棒操作,還能完整地把數學思維紀錄下來,對括號的意義似乎可以多少掌握;一年級的欣儒、佳婕在會操作,也知道加數應該拆成哪兩個數,惟括號的使用比較不清楚,但也能在模仿下順利完成。家蓁則因為在課堂中分心,上臺解題過程中,仍須透過操作才能解題。老師沒有說她,而是允許她一題又一題的試誤,從操作中做到對為止,老師也陪著她慢慢的把式子給紀錄正確。


大家都解完題後,下課鐘也響了,定軒卻說「還想玩」,這是多麼可貴的一句話,對數學沒有害怕畏懼,而是覺得好玩,想要挑戰。老師給他一題難題,是二位數相加。一開始,他試著這樣紀錄28+15=28+(2+13)=(28+2)+13=30+13=43,後來老師讓他拿出數棒操作,(21018)+(11015),有了數棒很容易看出有310,所以只要再依照今天所學的去操作8+5即可。式子紀錄如下:28+15=(20+8)+(10+5)=(20+10)+(8+5)=30+13=43,這樣一來,也與直式算則的概念相同。


心得:二年級的數學課程中,兩位數加減,常做的是直式算則得反複練習,孩子常不知道算的是什麼?雖學到計算的方式,往往缺乏思考。課本上或許會有圖表示「分與合」的概念,但是都不如操作過來得印象深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雅歌私塾 的頭像
    雅歌私塾

    雅歌私塾的部落格

    雅歌私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