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愛與榜樣  孫德珍2007


第一次見到蘇神父是在一場音樂研習會上,他示範奧福教學法,許多孩子玩的很開心,旁觀的未來老師們看的很專心。那個時代,家境清寒的孩子,就讀公費學校是上學唯一的路,對於一心想要上大學的我,當老師是我的最後一個志願,而放棄北一女中,進入師專就讀,是生命中一個里程碑-15歲那年,我已經夢碎。


第一次看到有人把音樂課上得那麼快樂,對我是一種震撼。從小,音樂課就被認為是枯燥的,可怕的,因為除了唱歌以外,大部分的時候就是上樂理,讀譜。當代的教育家告訴我們:如果有孩子對於某領域的課程,無論老師怎麼教,都不會影響他的興趣,表示他對該領域具備內在動機,我想我就是那種學生。


蘇神父的課堂不一樣,他不只是讓學生玩,他讓他們深度的學習,只是孩子們不知道。從唸謠開始,他和孩子一起編故事,唱故事,演故事,樂器只是其中一種工具,所以只有新奇沒有壓力,我注意到他對於音樂的美感呈現,其他人也一樣。


下課的時候,許多人問他問題,大概都是怎樣才可以像他教得那麼生動有趣。我也在心中問了一個問題:為什麼一個音樂老師可以那麼快樂?之後我又有多次機會參觀他的教學與研習,聽到更多的問題與回答,我知道他選擇用音樂來服務社會:他喜歡音樂,他喜歡孩子,這是他的祭壇。


我開始關心要怎樣才能教得像他一樣有趣,也開始注意他教些什麼?當時我有一個想法:如果這些教材是中文就好了。有一次,他告訴老師們,奧福教學雖然好用,但是為了要能夠幫助音樂教育生根,必須本土化。他和另外的一位比利時神父魏達克合作,編了一些書,但是這些不夠,華人需要加進來做這件事,讓華人可以透過自己的文化來學習,這樣的音樂教育才不會永遠停在門外。


他的話對我是很大的震撼。一個比利時人,為了基督的愛,選擇離開他的家鄉,將一生奉獻給另外一個國家的人,他愛到一個程度,學他們的語文,用音樂教他們認識世界的豐富,他居然不是為了要別人去學他們的東西。那一天,我在心裡接下了這個棒子,我要完成這個夢想。有一天,我要完成一套系統,讓華人可以透過中華文化認識音樂,因而喜歡音樂,喜歡自己的文化。


那一年,我17歲,我找到生命中第一個榜樣,改變我的最後志願成為第一志願,也開始一個遠大的夢。18年後,我完成<音樂的生活>,讓孩子快樂學音樂,並因而增進學習能力。審查委員陳澄雄教授評論其中音樂的創作無懈可擊,另一位委員陳藍谷教授對其中課程架構深度肯定。師院音樂教授代表林朱彥教授對廳長表示;這是台灣等了三十年的教材教法!蘇神父,從來不知道他自己有那麼偉大。


在我的成長過程中,有一批人用他們的智慧開啟我的視野,讓我懂得檢視自己的生命,並渴慕一個更大的天空,實現夢想。是恩師們的愛與榜樣,造就出今天的我,我也要讓這樣的愛代代相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雅歌私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