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師資培訓心得語文浸潤


1.對浸潤的了解   振寧


過去,我一直無法接受:「讀書萬遍,其義自現。」這個說法,尤其在社會上推動以背誦古文的讀經方式,要求帶領的老師或媽媽不講解時,我深知,那只是因為那些帶領的媽媽們是不懂的,所以,不能勉強她們去為孩子講解,否則她們恐怕連「讀經」都不願意推動了。但是,我常想有什麼方法是可以讓孩子理解古文之美、又願意背誦古文,而不是只以為背誦就代表學會了。上次在孫老師的對話與示範中,我已建立一個全新的思維,知道這就是我長期在尋覓的方法,而孫老師已經在實踐了。我相信「古文浸潤」的教學法一旦公諸於世,會有更多人覺得這個學習方式比單一背誦來得踏實多了。


今天的學習中,又更進一步對「浸潤」一詞有了深刻的思考。過去,我們的教育總把學習的主體與學習的情境抽離,一廂情願地認定:只要灌輸這些學生必需的知識, 就能讓學生學習到學習的內涵。殊不知,學生的學習抽離了生活的感覺,學生的學習意願就自然降低了。他們會問為什麼我需要學這個,這個又沒有用,老師只感到不解,原本充滿好奇心的他們,怎麼倒足了胃口!但是大部份的老師還是只能感嘆孩子不學,沒有用其他的方式去試試孩子可以怎麼學會,就這樣經年累月,累積我們的教育問題、師生衝突,甚至連護子甚切的家長都可能加入戰局,造成親師衝突……


浸潤的教學法真是教師最上乘的表現,就如孫老師以上帝造萬物為例,談到上帝是最好的老師,祂在充分的示範後,就請亞當仿效祂為其他事物命名。尤其是亞當最有感覺的「骨中之骨」,就是由亞當親自命名。當生命是有感覺的在生活時,就會產生重要的「發現」,令他不斷地驚喜,更願意不斷地學習!老師只消在教學的過程中,以生活的關連,喚醒學生的感覺,讓學生帶著感覺學習,最後能用自己的語言詮釋他所理解的概念,那樣就達到教學的目標了。


如果很多老師都懂得這一招,那麼會有更多學生受益,當老師清楚地覺知:用活動設計的方式,引導學生按照老師的示範,重複操作、一再形成學習的模式,最後甚至允許學生用自己理解的方式,找出規律、拼湊出架構來。如此一來,就能輕易地將學生帶到學習的路徑上,讓他們樂在學習而渾然不知,等到以後評量時,才驚覺: 原來這些我早已在課堂上學會了!而且這類型的學習,即使沒有複習,還讓學生刻骨銘心、沒齒難忘呢!


我了解到孫老師的苦心,而我自認在這個全新的教學模式上,還是個初學者,有信心自己可以做得好,也希望在學習的過程中,有更多的體悟與產出。


2.有感覺的學習   湘如


    來到雅歌一個月的我,聽到孩子問:「我們為什麼要學這個?」的次數不下五次。這是在體制內學校不太會碰到的狀況,因為體制內的孩子一部分已被父母用功利主義洗腦「讀書是學生最重要的工作」,不幸的,我也曾是其中一個,父親在我小的時 候更搬出「軍人和學生沒有自由」;另一部分的學生則多半因為學習遇到挫折而不想學習,根本也不想知道「為什麼要學」這檔事,學校對他來說,可能只是社交場 所,教育對他而言,只是被法律規定不得不履行的義務,不具任何意義。


    以前,我都覺得這兩種人不一樣,今天,我才發現是原來是同一類人,同樣是沒有感覺的人。離開了學習場域後,就不會再閱讀,所謂的終身學習,大多是不具知識價值的課程。


    反省以前的教學經驗,如果在課堂中,我有花時間去安排活動、操作,例如:藉由堆小立方體對體積有感覺、藉由實際倒水把「倒飲料」的應用問題演出來……,有操作過的,孩子真的比較有感覺,不會學過就忘了。若是照本宣科、不斷考試,很快就倒盡學習的胃口,最後教學者還因孩子不想學而生氣,而未曾反省自己提供的是怎麼樣的學習情境。


    這讓我回想到小時候媽媽總買了一堆書要我們讀,但自己卻總是霸著電視不放,我們當然是沒好好的把書看完啦!等我們長大,媽媽開始追尋她的夢想,上大學、考碩士,我也才重新去思考,讀書的意義,打算開始建立閱讀習慣。


   「帶著感覺學習」讓我回憶起幾段自動自發、最快樂、不是被強迫的學習經驗,發現是自己要的,就會主動的去做,做到廢寢忘食也很開心;要不,就連阿公、阿婆、爸爸、媽媽、姐姐……全家出動苦勸了,都還耍賴被動,做得不甘願、敷衍了事。喚醒感覺,太重要了。


    有效的教學活動設計,讓學生有學習意願,提高吸收率,讓學習有效率,這樣一來,沒有複習,也能牢記在心。驗證在自己的求學過程,果真如此,喜歡了,專注了,就算沒復習,也能有一定水準;不喜歡的,反複好幾次,也記不起來。


    現在的我,更清楚這是怎麼一回事了。謝謝孫老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雅歌私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