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柳暗花明又一村
--
一位退休老師的反思      Ivy爸爸 2/20/2011


自公立小學教職退休後,又找到一所雙語小學任教,於是不免對公私立小學教育內容與特質的異同,有了更多的了解與比較。


么女Ivy還在小學念書。我在哪兒教書,她便跟著我到那兒上學。在公立小學任教時期,四點下課以後,我除了要她完成作業之外,並未為她惡補功課,只希望她多練琴、閱讀或學舞,以涵養她對藝術的熱愛,假日也常自辦家庭式的戶外教學,提供她「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環境。至於她的在校成績,則不是我要她追求的目標。我在想,在學校學的那些「舊知識」,回到家裡卻還要花時間去repeat,而不是批判性的review或是research,那不是在浪費寶貴的童年時光嗎?


退休後在私立雙語小學謀職,Ivy跟著就學。一年下來,一向英語不佳的么女,沒想到英語聽力迅即突飛猛進,花了錢而確有展獲,我也大呼值得;不過,每天十節以上的課程,消耗了她大部分的精力,要她多練琴、多閱讀,便是剝奪了她自主、休息和睡眠的時間,我於心何忍?再者,除了雙語,我似乎看不到其它多元智能的學習環境,一年之後,我還是選擇了離開,讓孩子回到公立學校。


回到公立學校後,遇到了喜歡出功課的老師,每晚光是功課,就忙到很晚,幾乎沒什麼時間自主閱讀或練琴,而成績不但沒有因為多花了很多時間學習而進步,反而比在前兩所小學時退步許多。如何讓孩子真正「快樂、學習」,成了我的困惑,於是我決定讓她在家自學,由我為她安排學習範疇,然後與她共同討論課程,建立學習藍圖和作息時間。


我的理念是:端出的知識和技能必須有當代性、未來性和趣味性,而不全然傳授舊知識;必要時,有些「知識」當捨則捨。然而,不去學校,將失去同儕互動的學習,我怎麼彌補?這不免令我有些憂慮,然而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就在自學計畫即將啟動的前夕,我在住家附近無意間看到位於頭份四季山莊的「雅歌中小學籌備處」。一時好奇,便前往詢問,始知此處乃是早年開創國內多元智能先鋒的孫德珍博士一直耕耘的園地。我問了許多有關多元智能的教材與教學方法、混齡教學的理念與做法、學童的來源與表現、師生的互動與素質、未來的期許與展望……等等。我發現這其實就是我從事教職以來最想去實踐的東西,何不將自己退休後的「剩餘價值」,再花個幾年貢獻一番?同時也讓自己的女兒,幸運地得到最健全的教育?


我的認知很簡單,也很務實:


1.「混齡」既是社會現實,同儕又何必分齡?每個人現在和未來所要面對的社會,包括鄰居、同事、親友、路人……,都不可能同齡,我們要孩子學習面對與互動的對象,何必一定要硬性分齡?況且每個人的智能本來就是多元的,在某些方面表現落後的孩子,可能在別的方面可能表現不凡,因著自己的特質去不同的教育環境發展,適性又適趣,更能引起學習動機,豈不事半功倍!


2.任何人不管學了多少知識與技能,所學的一切都會進入同一顆腦袋,當我們面對事情,要學以致用時,必然會用「所有」學過的知識與技能去解決問題,而不會先將時間分段、事件分科,且只選擇使用某一種語文能力或數理能力或藝術能力或自然能力或空間能力或……。因此,知識必須是統整的(integrated)、實用的(for use)、互通的(relative),不是零碎的(independent)、封藏的(for save)、獨斥(exclusive)的,才符合時代性、未來性和趣味性。


3.學習必須關切時代脈動,知識和技能必須與時俱進。「舊知識」固然重要,但應視為學習的根基與參照,而非目標。所以教材的設計與教學的方法,不能一成不變,隨時調整教學與進度,應該是一種必要。


  多元智能原係社會的全貌,其實一點都不玄;混齡的教育原係現實的本來,也一點都不難理解。雅歌只是反璞歸真,不矯情、不做作地將實際人生的「本來面目」自然呈現,然後有系統、有計畫地引導孩子進行有效的學習、和發展健康的自主意識。孩子在雅歌之所以幸運,不只是因為能學到帶得走的能力,更是因為他們倖免了一般人很難完全避免的填鴨和被動的學習。


 


貓頭鷹媽媽的話:


這學期雅歌煥然一新,幾位義工的加入,讓學校在環境、人力及教學上有很多的支援。佳婕媽媽支援藝術課;定軒媽媽協助幼幼班;樂萱媽媽是鋼琴家,把家搬到四季,投入支援練琴系統;皓宸爸爸是有求必應,盡力協助環境的改善;淳溥爸爸協助整個學習環境的營造。這幾位義工為雅歌注入濃郁的溫情,也讓老師們更得心應手。這篇分享是淳溥爸爸的心得,他與雅歌相見恨晚,非常契合,為了回報雅歌,他幾乎是以校為家,凡經手過的,都讓人刮目相看。上帝為雅歌預備這一切,超過所想!我們要獻上感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雅歌私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