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寄語第一夫人周美青              孫德珍2012


打開電視或是報紙,媒體所報導的新聞經常令人對台灣的未來不勝憂心:不論是政黨的互相拉扯、社會治安的敗壞、經濟的惶恐、教育現場的混亂、天災地變的報導,都已經不是新聞。偶而出現有關第一夫人周美青的新聞,在混亂的世局中讓人看到一些正面的形象。


周美青不同於其他第一夫人,他並非特意地獨樹一格,但是就是讓對手很難去攻擊。她參與活動(例如看球賽),不是去造勢,是融入民眾生活;她關懷弱勢,不是象徵性的夫人活動,是她真的關心社會上被遺忘的一群人,在她成為第一夫人以前就已經在做這些事。


今年42日,報紙登出:「周美青在部落格指出,為給每個孩子有因應世界變遷的知識與競爭力,從政府到學校及父母都應重新檢視教學內容,改變僵固教學文化與學習方式,讓孩子有成功機會。」這是一則非常平淡的新聞,卻指出一件值得大家深思的事件。


個人自1983年第一次返台時,對台灣的教育懷抱很大的理想,為了瞭解真正的問題所在,曾進入教師研習會,跟隨國教輔導團走遍台灣各鄉鎮,與基層教師對話,我發現台灣的人對教育很注重,投注相當可觀的心力,但教育沒有效能,從幾個角度可以看出這些亂象:


1.觀而不察:學習未能多元智能,吸收率低。


2.完而不整:知識內容零星破碎,難窺全貌。


3.知而不識:教材生活沒有關連,知易行難。


4.學而不習;技能未能落實目標,虛耗光陰。


5.尊而不重:品格完全自我中心,錯用民主。


當我想到教育的目的在培養國家未來的主人翁,我以21世紀教育的三個向度來檢視台灣的教育內涵,我非常擔心。


1.夢想vision:很多人不知道自己有何夢想,因此生命無法發光發熱,這個問題在青少年身上尤其嚴重。


2.專業competency:教育應該幫助人成為最好的自己,但是台灣的學生大部分只是一窩蜂地跟著潮流走,沒有找到自己最擅長的,也沒有在自己最好的部分被栽培,所以很多人太早被放棄。


3.品格character:我們對品格教育的認知是茫然的,只是侷限在道德規範,因而只有教條,沒有啟發。品格教育應該教人:追求生命的最高品質,活出個體的最大格局。當我們的教育沒有以品格為核心時,很多努力都白費,最後到了大家都束手無策的地步。


在台灣,只要談到教育,大家都搖頭。十多年來,教改動員之眾,政策修訂之繁,對全民所造成之衝擊前所未有。唯廣大的參與者常因事先共識不足,實施時缺乏周詳配套措施,檢討時爭議不休卻難以聚焦,問題沒有解決;加以人事更迭快速,許多決策最後不了了之,改革之中,備極辛勞,怨聲載道。共識不足係因教育改革之前當問的幾個問題沒有明確地提出、充分地討論;缺乏配套則是未能充分授權,允許一批有志之士用各種方式尋求有效的模式;在一個重大改革啟動之前,相關的人少有準備讓自己更新,只焦慮被要求改變的麻煩,在在都是問題。


政大教授周祝瑛,在「是誰捉弄了台灣的教改」一書中總結:「對於非行政部門的教改人物,例如黃武雄、李遠哲、丁志仁、史英等人,對台灣教改的影響也十分深遠。其中能夠為教改劍及履及、付諸實行的尚屬少數,卻值得大書特書的人物,包括:李雅卿和自主學習、周麗玉和九年一貫課程的理想,還有孫德珍和雅歌小學,都將會在台灣的教改史上留下一席之地。」


周教授不經意地以性別區分了兩組人,前者大聲疾呼,後者默默耕耘。如果在檢視教改成果時,後者是被遺忘的,自然會稱教改是失敗的。如果有志之士不能用各種方法尋求有效的模式,教育改革的成敗就會操在一批不知如何做,或是被迫去做的人手裡,就會需要很多的配套措施,就會有很多的怨言。


個人以為,教改之前,當問的問題沒有提出,就不能凝聚共識,沒有共識就找不到方法,沒有方法就不會有信心,沒有信心,註定要失敗。教改當問的問題不多,包括:


1.我們想教出怎樣的孩子?


2.孩子該學什麼?


3.孩子怎樣才學得會?


4.孩子怎樣才願意學?


5.我們如何教?


6.我們如何評量?


這些問題該被提出、充分的討論、凝聚共識,並且有一個團隊,專業的執行計畫,解決問題,完成任務。這樣的團隊絕不是空口議論的專家各說各話,以致於全國上下莫衷一是;這樣的任務絕不是誰都可以干預,朝令夕改,該動的不能動,不該動的全都動了。


夫人提到「教育的目的之一,是為國家培養優秀的人才,讓國家社會得以在穩定中向上發展。」下一代勢必要在全球化的激烈競爭中,面對包括氣候變遷、能源耗竭等各種挑戰,「什麼是他們安身立命必備的知識與謀生的技能?我們為他們準備好了嗎?」這樣的論點,是大家不知道嗎?還是我們這一代是僵化的,知道卻不能行,所以無法帶出這樣的教育?


近期來台的經濟學家甘特鮑利為台灣提供了藍色經濟的前景,呼籲開創零排放、無汙染的商業,強調在面對世界浩劫的時代,教育應發揮功能,培養未來的領袖。甘特的哲學裡,大自然沒有廢棄物,當我們的工業產生大量的廢棄物,是應該檢討。放錯地方就是廢物,放對地方就是天才,甘特率先栽培弱勢的孩子,培養他們成為未來的領袖,而不是被遺忘、被忽略、被閒置。


雅歌中小學有這樣的覺醒,我們不想教孩子過時的知識,我們帶領孩子從甘特寓言中看到這個時代的問題,學習思考、參與解決。透過教改當問的問題,我們走過台灣的教育改革,一步一腳印地開花結果。雅歌的課程讓孩子學得會、雅歌的環境讓孩子願意學,當我們看到有那麼多孩子因為教育無方,走入歧途,我們很痛心。雖然雅歌創校是為了在台灣的教育改革中找到一條出路,讓更多人分享研發成果,但是雅歌在台灣的法制中就是不被承認,因為政府對國民義務教育的私人興學無法鬆綁。


在美國,特許學校的法令允許有心辦學的人參與教育改革。辦學不良,不能吸引學生則必須關閉。雅歌等了16年,如果說台灣教改是失敗的,那是因為雅歌還沒有被看見。如果有更多雅歌這樣的學校,台灣的教育不可能失敗!


2000年,香港準備進行教改,邀請雅歌校長赴港分享;2011年,奧地利研討多年,選擇雅歌成為奧地利教改的典範。台灣的教改有沒有失敗,看過雅歌再說。


寄語夫人,雅歌在頭份四季山莊,請您來看一眼,也許因此讓大家看到台灣的未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雅歌私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