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是告訴別人我想知道什麼,以及我如何知道的過程。在本校多元智能的課程中,以主題整合不同學習領域,透過處理資訊的技巧(觀察、分類、推論、測量、溝通表達、運用數字或符號)來探索奧妙的世界,是吸收率最高的一種學習方式。
制式教育最大的問題之一就是疏忽了感覺的層面,直接跨入認知的抽象思考。而感覺的層面其實是所有學習的準備,也是學習風格發展的基礎。研究課是大坪國小的特色之一,從一年級上到六年級,是學習如何學習的一種工具,讓孩子發展對環境的感覺,懂得抓重點與割捨枝節。
中國有四大發明,但是缺乏科學的根,所以再好的發現、發明,最後都不能一再突破。西洋重視科學,以研究的態度承續前人的經驗,並傳給後代的人,所以科學有根,利用中國的發明改進突破。研究讓我們有虛心的態度,知道如何在「發現、發明」之外,還能夠「利用」。研究可以讓孩子透過生活經驗喚醒感覺,並帶著感覺學習,而且因為能表達自己的感覺而享受學習。
研究課,經常是大人問孩子問題。在教學的過程,教師最常問的是:你是怎麼知道的?我們讓孩子透過這個課程,建構自己的心得,並且選擇一種呈現方式幫助觀眾了解。簡單地說,期末的目標不在於所完成的書面報告,而在於能不能把同學教會。老師通常根據下面審核題目,例如:有沒有切合主題?有沒有可能找到參考資料?研究方法有沒有可行性?同學的回饋,有沒有興趣看研究結果?有沒有他人已經做過同樣的研究?想要學什麼?題目一旦制定,就可以開始進行資料的蒐集。
低年級研究課的目標較重要的是體驗研究的過程以及把話說清楚,大人可以協助其找資料,印出來,學習說明重點及圖例。較大的孩子則要把握研究的架構:文獻探討(書上怎麼說)、研究方法(親身經驗)、結論(證實或推翻前面的假設)。整本報告的格式簡單而言有「封面」、「前言」、「文獻探討」、「研究方法」、「結論」、「參考資料」。
文獻探討從問問題開始,從研究者想知道什麼出發,列出幾個問題,再根據問題尋找資料,通常我們鼓勵學生把找到的資料影印下來,並且在資料上畫重點,回答前面的問問題。當所有的資料(data)經過整哩,化為表格後,就割捨掉無意義的部分,變成有意義的資訊(information),這也是處理資訊的過程之一。
研究方法是學生將文獻探討的結果付諸驗證,得到自己的經驗,用自己的語言來呈現所建構的概念。例如研究日本食物,可以到料理店觀察,拍照,訪談,印證書上得到的資訊,或是透過自己的製作,體驗其過程及口味。最後,用自己的話來做結論。
研究的進行步驟基本上有「前言」、「問問題」、「參考資料」、「研究方法」、「文獻探討」、「呈現」、「進度表」、「練習發表」八個階段。前言的開場白可以有一段主題句,談談這個主題,第二段說明研究的動機,為什麼要做這個研究,想知道什麼?學生要能夠用問句的方式列出想知道什麼(問問題),並至少列出三項你會使用的資訊來源(參考資料),描述要完成目標你所會使用的步驟(研究方法)。至少列出五項想要研究的概念或想法(文獻探討),至少列出三項你會用來發表研究的方法,選擇合適的媒材,以便在發表時能以最短的時間傳遞心得(呈現)。知道要做什麼之後,教師可以協助學生把研究組織成一個時間表,並且定期訪問,確定學生的進度。
研究報告,可以從以下幾點評量其規劃、發表和執行的品質:正確性、挑戰程度、創造力和獨創性、資源的使用、知識分子對計劃成果的回饋。發表的時候,同時可以觀察互動成員是否能掌握重點(學習的量),有否感動(省思的質)。
唯有我們允許一個人擇其所愛,我們才能讓他愛其所擇,讓孩子學得會,讓孩子願意學,研究課,小兵立大功。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