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生命的破口              振寧9/16/2010


今天孫老師帶著大家到菜園,要看看菜長得如何,孩子們都覺得需要澆水。這時老師拿出事先預備好的澆水器具給大家選:一個是白色的籃子,洞口約一吋;一個是藍色的密閉式手提籃,另一個是桌上型的整理盒,佈滿大半公分的小洞。孩子們吵著要選編得比較密的籃子,不想要白色籃子。


孫老師很驚訝:「這麼漂亮的籃子怎麼會沒人要?而且還是白色的。」孩子們說:「因為它的破洞最大。」老師說:「破洞最大比較通風,最自由呀!」老師讓他們分配成三組,讓最快有共識的孩子先選,挑了半天的那組是最後,心不甘情不願地拿到最不想要的籃子。孫老師問:「如果你只能用這個有破口的籃子,有什麼辦法讓它還是可以用?」孩子們很聰明,立刻拿起老師備用的塑膠袋,套在籃子上去取水。


老師說一個故事:「有個人想要去澆水,可是他只有一個菜籃子,他到第一個水龍頭取水,還沒走到菜園水已經漏光了。他只好到第二個水龍頭去提水,水還是漏光了。他試了十個水龍頭,結果呢?」孩子們很聰明,他們知道不是怪水龍頭,而是那個菜籃子不適合用來提水,所以用對工具也是很重要。老師又說了一個故事:有個人的孩子就是不肯學習,他把孩子送到十個學校,他的孩子因為不肯學習,老師怎樣都教不了。他很失望竟然沒有一個學校可以把他的孩子教出好成績、好品格。孩子們立刻說:問題出在他不學,不是老師的問題。


孩子們辛苦的用補救的方式澆完水後,老師幫大家凝聚品格筆記。


知識:「工具」是能夠方便人完成工作的器具,可以是機械的,或是智慧的。


技能:用水桶提水,用菜籃裝菜。(用對工具事半功倍)


品格:生命如果有破口,就像竹籃提水一場空。


老師要大家思考:如果生命中己經有些破口了,還能繼續用嗎?孩子們其實是知道老師要談的東西,他們紛紛提出:如果能有彌補破口的方法,是可以接受的。看到這群孩子們在和老師對談時,清楚的一眼看穿什麼是合用的,又該用什麼去彌補不合用的,我恍然大悟:這些孩子明明知道哪些是合用的,哪些是不合用的;正如他們在同儕中,一下子就發現哪些同學是可以交往的,哪些人的行為讓別人不舒服。但是當他們面對自己的問題時,卻經常選擇逃避責任或故意指責別人,這不就像是不去彌補破口的菜藍,只去怪水龍頭不好嗎?生命如果有破口,就像用竹籃提水,到頭來還是一場空。孩子們一定懂得,只是他們不想改變,或許是怪別人比較容易,改變自己實在是太累了。


上完這堂課,感慨萬千。明明看到問題了,要不要改變,就看自己了。老師們只能想更多的方法來協助孩子們,而聰明的孩子們,在我們引導時,是否願意把握機會共同努力呢?真希望家長們也能了解這點。


 


   在戶外上品格課,雖然沒有課本在手,但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收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雅歌私塾 的頭像
    雅歌私塾

    雅歌私塾的部落格

    雅歌私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