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師一點靈 秀珊11/1/2010
雅歌有大師課,不時請各界大師來啟發孩子,今天的品格課,老師覺得該檢視一下孩子學琴進步的狀況,為孩子們上了一堂大師課,也幫助老師們學習如何陪孩子練琴。老師讓孩子們以家族坐下,由湘如老師依據參與課程的專注度與和諧度進行給分,孩子們因而會彼此提醒,專注於舞台前的課程。
每個家族每次輪流推派一位家人出列接受大師指導,第一批是欣儒、育筠(小提琴)、嘉珈(中提琴)應聲上台。從夾琴的角度、站立的姿勢、到身體重心的位置,老師一一調整,當孩子們做出正確的動作時,老師立即給與口頭鼓勵並加分獎勵,期間並不時地與台下的其他學生互動,確認未上台的孩子也記住了。
第二批是D組,奕全跟郁潔程度相當,但有一個家族因為沒有D組的學生,因此由E組的彥均代表。彥均大樂,歡呼一聲,看來他對於上台拉奏很有自信。老師先檢驗三個孩子是否都已學會A組剛才演示過的基本姿勢,D組的孩子需要看譜,老師特別提醒譜架要與視線同高。老師讓孩子檢查重心是否放在左腳,故意讓他們拉琴時將右腳輕輕踮起。三個孩子基本動作都得分後,開始拉奏曲子。郁潔拉弓的動作比手指按絃快,老師要求他慢慢拉,指尖按到絃,弓才動;奕全的音色不夠飽滿,老師要他預備每個音,分弓拉出來,習慣聽音色是滿的,再合起來。
彥均選了一首聽起來很有挑戰性的曲子,旋律很動人,但是彥均迅速地拉過,沒辦法傳遞其中細膩之處。孫老師要他注意音樂的起、落,並讓大家一起幫忙指揮,使彥均在需要下沈的音符之前有準備再往下拉。透過分解,彥均掌握了樂句中的輕重緩急,音色立見改變。
老師要彥均在困難的樂段,追求更從容。老師讓他實驗:從每個音都很「奮鬥」的拉奏,到兩音一組,到四音一組,到最後整句背起來,一次想一句。彥均經過分段的處理,跟個別樂段的練習指導,最後從頭演奏一次,之前含糊不清的音色與旋律線都變得乾淨了。
第三組推派學鋼琴的孩子。琬宜上台演奏了新世界交響曲第二樂章的改編版,這是一首慢板帶有動力的曲子,老師要琬宜體會節奏的短長動力的改變,要她在一些重要的和絃加上身體的重量使之更深沈,旋律更顯悠遠。大師課的指導,不光是上臺的孩子收穫良多,台下旁聽的觀眾也從中受益。
讓孩子能夠上台演出,除了技術上的指導之外,更需要幾倍到數十倍時間的磨鍊,這些磨鍊包含音樂上的精進,也包含對基本功的堅持。孩子們剛進入樂器演奏的領域,很容易因為練習的枯燥或是技巧遇到瓶頸無法突破而放棄練習。我們在陪伴練琴中,實際地給孩子支持,看著他拉琴提醒姿勢,陪著他一遍遍地經驗挫折與成長。
老師說:許多音樂大師仍每天進行最基本的技巧練習,從夾琴、運弓、音階練習、或是管樂的各式長短呼吸與節奏的吐音練習,進步的動力來自對基本功的堅持。在雅歌,除了老師們的陪伴練琴,不時還能有機會接受孫老師的大師課指導,有比雅歌人更幸福的孩子嗎?
貓頭鷹媽媽的話:
以前常不明白,許多在台灣沒有經過音樂班洗禮,表現平凡的孩子,到了國外,遇到好老師,一兩年就脫胎換骨,在比賽中脫穎而出。念碩士班的時候,為一位小提琴大師照顧他的小孩,意外地看到大師如何練琴,看他對基本功的注重,影響了我的教育理念。
陪孩子學習的過程,我積極讓孩子有機會接觸大師,並堅持功課多忙都不停止樂團的練習,我幾次開八小時的車程讓孩子去上一堂大師課,再開八小時回家,孩子看到媽媽願意付高代價,知道大師會讓他有所不同,學會珍惜所得到的機會。
我曾經觀察一位很優秀的日本小提琴老師上課:她對學生要求極高,學生言聽計從,家長也完全配合,錄影、錄音、抄筆記的毫不放鬆,我感受到那份崇敬的心態,頓悟為什麼日本、韓國可以教出那麼多音樂人才--陪孩子學習是一門藝術。我因此告訴自己:雅歌有一件事一定要做好-大人要學會如何陪孩子學習。所以我開了練琴課,教老師如何陪孩子練琴,目標不在於陪伴、監督,而在於老師本身的成長,並且對孩子有所幫助。
台灣有那麼多的家長願意讓孩子學音樂,希望有一天家長覺醒,願意學習如何有效的陪孩子練琴,才不會學而不習,只是把孩子的時間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