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在哪裡?--山泉班數學課       曾湘如  12/31/2011


九月的某一天,我照例帶著配合課程的學習單來到山泉班,那是才剛要學度量衡的「度」的那一週。本來打算讓孩子透過用「公分」這個單位量身高,讓他們發現這樣做很麻煩,要量很久,由此引出「公尺」這個新單位。


學習單尚未發下,有些孩子開始反應:可以「只量不寫」或「只寫不量」嗎?我跟他們說明,每個人都得來量身高,且都要把結果紀錄在學習單上,才可以完成。有些孩子反應:如果是這樣,我們就「不寫也不量」。從那天起,我開始把數學課的重點放在操作教具的過程,期望透過教具的操作,讓孩子對數學的興趣不至於抹殺。


我們先用手平舉的長度和手掌的長度,讓孩子體驗只用大單位不夠準確、只用小單位又太過耗時,進而用代表一公尺的皮尺和代表一公分的小立方體量物體的長度,到最後孩子們能了解3公尺28公分代表328公分這樣的複名數。


我們透過「分飲料」認識代表1公升的量杯、1分公升的養樂多罐、和象徵1毫升的小立方體,孩子們體驗10分公升也就是十罐養樂多的容量等於一個量杯的容量。


孩子們互相量體重學「公斤」,也透過訪問爸媽得知自己剛出生的體重是二、三千公克,不可能是二、三十公斤,而是二、三公斤;透過排隊伍、教室座位,知道數的順序「第幾個」,透過數教室裡的桌椅、櫃子,知道數的量「一共幾個」,能分辨數序與數量的不同;透過時鐘及課表,認識了「時間」,這個看不見、摸不著,生活中卻又很重要的名詞,並學讀錶;透過串珠和立方體教具,認識「個、十、百、千」,並透過操作完成四位數加減;透過七巧板,認識三角形(直角、等腰直角)、正方形、長方形等形狀;透過操作數棒、紙牌,了解十的分與合;透過數棒、百宮格,認識二到九的倍數與線對稱圖形,……


下學期,本人會繼續以具體操作為主的方式進行數學課程,並試著在孩子們喜歡數學之後,給他們一些學習紀錄單,好讓他們為學習過程留下深刻的紀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雅歌私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