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絕頂求生—黃貓頭鷹數學課 孫德珍2012
最近要求孩子們對語文中的廢話有感覺,不只是上課時不要插嘴,說一些無關主題的話;也不要分心,去回應無關的干擾。不少孩子有了目標就比較容易挑戰自己。另一方面,孩子們每天寫的分享還是很多不重要的內容,一頁分享快用完了,才要講到重點。我決定好好的做一個示範,並陪他們學到會。
數學課為孩子整理單位的概念,為了讓孩子們對度、量、衡的單位有感覺,我曾經讓他們估測水的容量,在容積與體積間領略一下測量的樂趣,他們對於容量突然很有感覺,並且很享受那堂課,一直要求還要再做。
這次,我想要讓他們對長度、高度與溫度有感覺,但是不只是會操作而已,我想要他們透過情境去感覺。「絕頂求生」是一部自然影片,描述在平均海拔5000公尺的喜馬拉雅山上,仍有一些物種可以存活,並因著適應嚴苛的環境,有著生理上的不同特徵。
孩子在看影片的當中,我會在段落間停下來,讓他們學習抓下關鍵詞,並且說出內容。黃貓頭鷹特別要抓的是數學在哪裡--包含地理位置、長度、高度、溫度。
例如1:喜馬拉雅山自西向東橫跨印度北部,形成一條2500公里長的弧線,在海拔5000公尺的惡劣環境,只有在此安家的物種包括岩羊、雪豹、猛禽、人類,這裡所有生物要面對大風、缺氧以及零下低溫的威脅。
這一段文字,當了解夠深入,對海拔5000公尺就有了感覺,每一項說明,每一種物種對環境如何適應的方法,都刻劃出這個海拔高度的環境的特別處。
例如:印度北邊拉達克,冬季時遊牧民族往下遷徙到海拔4000公尺處,這裡太陽下山後氣溫從攝氏5℃降到-30℃,太陽升起氣溫升回冰點以上。
這一段文字描述遊牧民族的生活的艱辛,讓孩子對於溫度更有感覺,孩子們不是看著溫度計上課,做數學問題,而是看到影片,對於這群遊牧民族在氣溫的變化中產生一種同理,明白夜盡天明對於他們是多麼地重要。以前可能會用夜盡天明的形容詞,現在是用得字字令人動容。
例如2:斑頭雁往南飛越喜馬拉雅山,一天飛1500公里,飛到10000公尺高度,飛行速度每小時80公里,順風加倍。在-35℃的天空飛行,翅膀會結冰,斑頭雁不停拍打翅膀,產生熱量,像除冰機一樣。
這段文字我讓孩子討論斑頭雁飛到一萬公尺的高度到底是多高?當他們發現斑頭雁可以飛得比飛機高,是在雲層之上,真是印象深刻。而這樣高的空中,溫度低到翅膀是會結冰的,更讓人驚嘆造物者的神奇。至於斑頭雁飛行的速度,比高速公路的車子還快,這種鳥一天可以飛的距離將近4個台灣的長度,孩子們真的很震撼!
例如3:在一萬公尺的高空,大氣中氧的含量只有海平面1/4,斑頭雁的翅膀上分布更多的血管,讓有效的氧氣發揮高效能。
這段文字,讓孩子發現海拔指的是離海平面多高,而越往高處,空氣越稀薄,這裡指的是氧氣的含量,至於1/4更是讓人驚訝不已。
透過影片的討論與關鍵詞的摘錄,孩子對全世界最高的山脈有一個印象,接下來就是要讓他們透過寫作,組織這些資訊,學習表達。孩子們必須使用關鍵詞來造句,並完成一篇分享,用自己的理解來分享影片中所描述的情境。
一堂課,透過自然觀察,讓數字說話,從人文的立場對度、量、衡建立數學的感覺,並且透過寫作表達自己所學。第二天我在改分享的時候,看到孩子們文字大增(雖然有些孩子程度淺,寫出的句子難免模仿原文,但是這是一個過程,寫多了,就會自己脫口而出了)。最重要的,他們沒有廢話了,這是一種能力,在聽演講時需要具備的能力。我希望雅歌的孩子們在進入國中之前必須具備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