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Arco School (4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峨眉時代,校舍蓋在矽沙的山坡地,當地盛產的白沙曾是我們孩子最喜歡的沙坑材料,然而,這樣的沙地卻不適合種植植物。納悶這樣的貧瘠,如何孕育出美麗的山林卻看到細細的山泉水,默默地流著:以人文情懷在小小心靈深深地播下種籽,再以不絕的愛灌溉。山泉沒有吶喊,寂靜地滋潤小小心靈,山泉不威權淹蓋,堅持地扶起一棵棵小樹,成為一片俊林。



山泉細流重點不在誇耀教學成果,只是透過故事談一些棘手的案例,分享老師們在獨力奮戰,沒有太多資源的狀況,怎樣地促成一切。很多人總想靠著討教幾招,希望很快可以扭轉大局,我卻在提醒老師、家長們:當沒有高招的時候,有人繼續抱怨,有人卻靠著永不止息的愛,繼續走下去。



山泉細流見證的是,奇蹟的背後,有著不為人知的付出。當孩子進步了,即使是一點點,大人看到的是「還未達理想」呢還是銘感那些「從未求回報」的默默付出 山泉細流也提醒:生命太短暫,個人很有限,愛需要源頭。



呼籲小水滴,凝聚山泉水,一代接一代,唯奔流不斷,讓雅歌不輟。

雅歌私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引言
探討教育改革必須面對幾個問題:我們想教出怎樣的孩子?孩子怎樣才學的會?怎樣才願意學?孩子該學什麼?老師可以怎麼教?我們應該如何評量?
鑒於一代要比一代強,看到自己在教育過程中的缺憾,希望孩子可以避免;看到時代的巨輪無情的壓在孩子瘦弱的肩上,我們希望找到有效的學習方式,讓孩子潛能有所發揮,具備競爭力;看到社會的變遷,學習環境的惡質化,我們更了解品格的關連,社會風氣的影響;我們希望一起關心在意,願意投入尋找解決,願意從自己的改變開始。

我們想教出怎樣的孩子?
我們希望孩子在身、心、靈三方面都是健康的,全人教育的目標在此。我們希望孩子是快樂的,對生命有期許的,因為不快樂的人是自己也是社會的負擔。我們希望孩子是自主的生命,知道自己要什麼?並且能夠透過自我實現,累積生命的能量,好讓他經歷生命的苦難時,能夠走的過。我們希望孩子是有學習能力的,不論他到哪裡,都能夠對環境有感覺,抓的住重點,能夠尋找問題的解決。

實驗計畫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雅歌提出的方案包括幾個實驗的條件:以藝術教育的功能喚醒孩子的感覺,刺激學習的吸收率;以三年一輪的主題架構交融性課程,啟迪人文思考;以多元智能的教與學提供孩子更多的學習管道;以混齡編班模糊傳統認知教學的標籤,讓不同程度的孩子可以同時學習。因此,低年級必修的小提琴教學是用多感官的學習,讓孩子打開感覺,學習專注,學習與人合作,並透過音樂智能進入其他智能。

教師的困擾
面對著一班同年級的學生,老師最感受到困難的是那些「上智」與「下愚」,與及分級教育系統裡在教材進度上的壓力。老師們被期待在同一個時間、同一個地點,用同樣的時間,同樣的方式,教會同一批人,並且學得同樣多,同樣深。因此,孩子的不同,變成一種咒詛。當某些孩子真的跟不上,如果希望多些時間再學好,讓他「留級」會變成一個羞辱,讓他假裝沒事的繼續留在原班只是另一種形式的放棄;當孩子已經知道老師要教什麼,他的無聊與不耐,會成為老師教學的困擾,而非得天下英才的驚喜。孔子說「上智」與「下愚」不移,從老師的角度看,會以為孔子不浪費時間在中庸以外者;從學習者的角度看,孔子告訴我們,那些自以為聰明沒東西值得他學,或是自暴自棄完全沒有意願學的學生,連孔子都沒法教。

認知心態
混齡教學不是一種課程,而是一種學習環境,所以重點不在怎麼混齡,什麼課混齡,什麼時候混齡,而在於讓大家處在一種接納人人有不同的認知心態,允許不同步調的學習者可以同時學習。
在台灣,實施混齡教學的首要困難不只是老師的心態調整,還有教育行政上的必然干預。我的孩子在小一下學期進入一個雙語學校,對於未曾上過一上課程,好像沒有太大困難。本以為兒子跟得上是因為一年級課業簡單。有一天,和兒子深聊,才知道老師點點滴滴幫他補上,再問之下,赫然發現班上竟有五種不同程度同時進行。學年結束,兒子順利完成該補的課,傳出老師要辭職的消息,我以為老師太累,受不了。見了老師一談,才發現根本不是我想像的:學校要求老師停止這樣做,堅持全班統一進度,以免學生不知道自己跟不上其他人。的確,環境會使人有不同的思考模式。在一個分級的環境,學校像一個工廠,孩子以相同的標準被檢視,競爭的目標是與別人一樣,如果不一樣,會帶來許多的痛苦與不安。「知道每個人都不一樣,卻得把大家教得都一樣」,成為老師的挑戰與無奈。

寶山時期的混齡教學
從十年前在竹師附幼進行概念中心實驗課程,到進入大坪國小的多元智能實驗課程,我一直在挑戰自己如何更明白地向老師們示範混齡教學的精神。不論是同年級,上下混齡,三個年級混齡,四個年級混齡,甚至全校大混齡,我都示範過。包括語文、數學在內,混齡教學是挑戰但絕不是夢想。
多年前實驗初始,體制內的老師對於混齡的不安可以想見,為了妥協,實驗條件中的兩項延後到第二年進行:小提琴教學及混齡編班。老師們對混齡教學的不安,一直都是影響實驗計畫推行的阻力,為了能夠提供一個示範,我走出體制,在寶山國小借了一間教室,開始進行混齡實驗。兩位家長變成老師,幾位家長一起參加培訓,撐起了慘澹的一段。由於在認知上,混齡是一個實驗條件,沒有老師想過要調整這個部分,只想怎麼解決技術問題。前半年採用一家新出的數學教科書,不知為何讓孩子對數學失去了興趣,所以我們決定不要讓孩子看到課本,甚至不需要知道是數學課。由「比較沒有數學老師味道」的我啟動,透過生活經驗引導孩子認識數學,順便培訓老師。我相信統整的結果讓孩子們比較喜歡數學了,寶美老師接棒,以她絕頂的天賦,深刻的數理學養,加上認真吸收,他就是可以同時上不同年段的數學。當時叫做「混齡班」,收的學生有一到三年級,還有四年級的安筑隨班附讀。小孫老師認真的參加板橋研習會的全語文師資培訓,我們共同分擔語文課,分組狀況盡量模糊。她用全語文教材,我加入配合主題設計的教材,用的是繪本,百廢待興的混亂中,學生還算學得很快樂,將不少東西交融在一起。

芎林時期的混齡教學
到了芎林,有較多的空間,開了兩班:藍天班(中年級一班),彩虹班(低年級)也有幾位新老師加入,局面突然逆轉。我們以兩個年級混齡,之後高年級出現,我們增加了白雲班,除了數學與語文分組 (按程度而非年級),其他完全是混齡上課。峨嵋時期,自蓋教室,我們嘗試混三個年級,有高年段(四、五、六年級)一班,低年段(一、二、三)兩班, 因為老師的流動,編班的調適一直都是挑戰。除了生活混齡,當一位老師進入狀況後,就開始嘗試課程的混齡,許多人看了都覺不可思議。

妥協與變質
實驗課程裡,初始階段顧慮老師的能力,我曾放鬆一些要求,想等老師上了軌道,再提升對實驗精神的掌握。現在回顧,實驗的條件真是不容妥協,否則環境就開始變質,失去功能。我們不只要混齡,我們也在追求課程統整,但是總是會因舊有價值觀的不放心,怕少了這,少了那,忽略了誰。妥協的結果,又產生副作用:科目增多、課排不下,教材學習的量加重,需要更多人手,需要更多溝通協調。尤其是在台灣的教學環境,不太鼓勵解決問題的能力,受限於狹隘的評量角度,最後大家一定要對配套措施放心才敢動手。
混齡是自然的學習方式,所有的家庭都是混齡學習,很少家長在教孩子的時候質疑要如何分級,總是把握機會教育孩子,也不會因為要教一個孩子,讓其他孩子先閒著。混齡的精神與課程統整是相關的,混齡環境挑戰老師改變心態、思維,放掉舊有的預期與習慣,捨棄教案進入活動設計,使孩子更多的機會參與,化被動為主動;在環境中慢慢建立一個系統,學生也可以幫助教學,不再是傳統以學生人數計算老師的負擔。

混齡的功能
混齡能促進語言發展,鼓勵彼此尊重、互相合作,創造思考。不同年齡可以彼此觀摩學習、互相照顧,增強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甚至調節在家的排行角色,不會是永遠的老大或老么。只有在孩子清楚地意識到自己是不同於別人時,他才會知道如何善用和他人分享、合作及互相尊重的機會。年幼的孩子有機會藉由觀看年長的孩子,知道未來他可以學些什麼;年長的孩子有機會藉由分享他們的所學給年幼的孩子,因而增強他的知識和自信;孩子才可能擁有以下的自由:選擇自己喜愛的工作、依照自己的速度進度、獨立地工作或是尋求同伴的合作。
混齡會平緩競爭的心態,讓大家有較寬廣的視野,容易接納不同,老師可以有比較多元的軸去放置孩子的位置,不再是只有一條直線,它也是需要學習的。首先,老師的心態要從老師為主倒空,進入以學習者為主的角度,並且重新定義教室,還要透過不斷練習,建立習慣,讓自己知道也能做到。混齡挑戰老師對學習者的「空間」與「人間」重新定義。在哪裡有發現,在哪裡就有學習,教室就是學習出現的地方。
在一個鼓勵競爭的環境,分齡是一種必要手段,使學習者只看見那個空間,並認定他屬於那個人間(所謂歸屬感);使學習者認同做一樣的事,並隨時意識自己與其他人的比較,習慣競爭,當分數慢慢成為一切,他就不會「分心」到其他事上,也不會花時間思考,因為他不需要解決問題,他也失去解決問題的能力。多年前,有一個孩子轉學試讀雅歌,觀察兩天後,他表示這是一個好學校。他對爸爸說:「在體制內,你只要在一個班上呆上一堂課,立刻會知道班上哪些是最聰明的,哪些人最笨;我在這裡觀察了整整兩天,我還是看不出來,每個人都有機會。」孩子的話讓我動容,原來我們一直以為是多元智能的果效,卻不知道多元智能與混齡編班是相輔相成的,拿掉混齡編班,催化劑不見了,老師要自己更辛苦獨立奮戰,營造出另一個機制,才能得到一些效果。

欣喜新血的加入,期待大家拿走心中那塊長滿青苔的怪石頭,不再讓混齡成為實驗計畫的咒詛,而是和諧同工的祝福。

雅歌私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