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教育理念 (3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台灣的教改有沒有失敗?看過雅歌再說!


從12年國教看孩子未來的競爭力
(竹北演講大綱)
                孫德珍2012   

 



這是油桐樹,五月花開如飛雪,要看花,必須從上面俯瞰,或是等它飄落滿地… 。有很多孩子像油桐花,它飄落滿地才會引起注意。


 



五色鳥是一種啄木鳥,他沒有固定的家,但是不論他到哪裡,都以以嘹亮的歌聲喚醒沉睡的花蕾。雅歌的老師看得到孩子的好,所以孩子願意變好。


 



山泉原是天上的雲霧。他看過雲起時,到過水窮處。為了實現夢想,從高處往低處流,滋潤了別人,也弄髒自己。他總是在別人的故事裡,流自己的眼淚。雅歌的創辦人以生命相許,堅持為台灣的教改注入活水。




 



這是一塊大頑石,除了地震,沒有人能叫它點頭。山泉以溫柔的堅持陪伴,以心疼的淚水浸潤。終於有一天,它長滿青苔,不再苦澀。雅歌以生命觸動生命,幫助過這樣的孩子,使他們脫胎換骨。


 



這些故事相遇在新竹,為台灣的教育改革,交織出一首美麗的歌--亞洲第一所多元智能學校。


 


本世紀教育的三個向度


夢想 vision---------讓生命發光發熱


專業competency------成為最好的自己


品格Character-------追求生命的最高品質,
                    活出個體的最大格局


試問,我們教出怎樣的孩子?           


 


台灣教育的迷思


觀而不察:只用部分感官,吸收率低。
完而不整:知識零星破碎,難窺全貌。
知而不識:號稱學富五車,五榖不分。
學而不習:未能落實目標,虛耗光陰。
尊而不重:完全自我中心,錯用民主


十二年國教必須看清這些問題!           


 


理想的課程內涵


以品格教育培養心智的習慣
以藝術教育喚醒覺知的眼光
以人文教育涵養和諧的胸懷
以健康教育發展強健的體魄
以科普教育永續無毒的環境


十二年國教有沒有找到切入點?


 


雅歌教改路:三十功名塵與土


孫德珍為了解決台灣的教育問題,花了近三十年的歲月。


十年養土(問問題、尋求解決)


1.我們想教出怎樣的學生?


2.孩子怎樣才願意學?


3.孩子怎樣才學得會?


4.我們該怎麼教?


5.孩子在學校該學到什麼?


 


十八年耕耘 (化理論為實際)


1.新竹師院附幼概念中心實驗課程


2.山湖分校體制內教改


3.雅歌實驗小學--亞洲第一所多元智能學校


4.香港譽為最佳多元智能典範,邀請赴港經驗分享


5.教改萬言書,學者肯定優質另類教育


6.奧地利視為最佳音樂教育典範,邀請赴歐經驗分享


 


思維的更迭--教改,從哪裡開始?


 


學習者被視為:一致的空杯不同的種子


在雅歌,每個人可以找到他的舞台。




藝術課玩水墨,甘特寓言演戲、游泳課




教育的目的:注入知識浸潤於模擬


雅歌有模擬人生,讓孩子從小有機會浸潤在不同情境中。



一起體驗採茶趣                                                 研究發表,從小一開始做妍徑


雅歌交響樂團




未來的學生:達到標準保持本色


雅歌的課程重視生命教育,讓每個人有機會探索自己。



品格課,演上善若水,孔子像老子求教          語文課,寫我的寶貝,先做出一個代表自己的布偶




雅歌孩子對藝術充滿自信                                         每個人做自己的發明




課堂的主人:教師學生


雅歌把學習的主權交還給孩子,所以孩子主動學習。






教學的設計:教案活動設計


雅歌的老師設計活動,讓孩子成為主角。




雅歌的孩子熱愛數學課                                       英文演戲難不倒




教師的角色:教導教練


雅歌的老師以教練的姿態幫助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



研究古人算籌,     古文課聽蔣勳介紹清明上河圖,      品格課老子講解水的美德




教導的心態: calibrating 微調(你還不行) →celebrating 慶祝(你已做到)


雅歌的老師願意把孩子從不會教到會,一步一腳印鼓勵孩子向前。




一年級用錢幣學分數與小數,    中年級用正方形面積學開根號,  低年級用卡片學除法




評量的依據:看最後(結果) 看過程(進步)



高年級自然評量                                              低年級語文評量:海鷗飛



甘特寓言動手做實驗                                              數學課用雅歌幣驗證




教學的對象:同一程度多種程度


制式教學要求學生同一程度,雅歌允許孩子多種程度同時學習。



雅歌的學習環境充滿著觀摩的機會,                                        雅歌孩子必須具備 小記者技能,參觀太空中心




練琴系統讓初學者很快進入樂團




個別差異的補救:個別教學合作學習


制式教育遇到學習困難只能一對一個別教學,因此成本高,很多孩子被放棄。雅歌應用合作學習,讓每個人有機會。




雅歌孩子背的是 20/20乘法,用大合唱方式練習, 英文劇每個人台詞不同,一起演出相輔相成,       挑戰完數學,聽一聽貓頭鷹媽媽說故事




品格教育的實施:說教喚醒


對於品格教育,一般只能用說教或是等待,雅歌強調喚醒,在許多課程活動中引導孩子釐清思維,建立良好習慣。



數學重視操作,並堅持良好習慣的養成            開學典禮示範有感覺的教育



收養課桌椅,學習成為別人生命中的貴人          音樂是品格教育的落實,每一個動作都需要事前預備。            






課表的分配偏重主科學習均衡多元智能


均衡的課程讓孩子不再鬱悶、無聊,反而提高學習的動機與效能。




雅歌的孩子眼睛是發亮的,搶著要挑戰的。




 


雅歌是一個優質學校,是品格教育的實踐


 



雙氧水是一種很平凡的溶液,其價值因著濃度增高而提升。濃度高於70% 的雙氧水,遇到催化劑會推動火箭進入太空。在雅歌,品格教育能促使學生追求最高品質,保持在其最佳狀態;多元智能所交融的課程營造出一種環境,就是奇妙的催化劑,擴展學生的格局。


 


在雅歌,我們教孩子
追求生命的最高品質:跟隨大師、完成品格
活出個體的最大格局:追求真理、實現夢想


 


教育改革,能締造什麼不同?


1999年,香港進行教育改革,準備以台灣做為參考的範本。在四所進行教改的理念學校中,雅歌小學被邀請到香港經驗分享。


香港於2000年開始進行教改,2010年宣布成功。


台灣於1994年開始進行教改,十多年來,勞師動眾,至今未有讓人滿意成果。從世界競爭力排名來看,香港從排名121;台灣從排名206


 


一位音樂家可以將音符化為一首歌。


一位教育家可以將一個孩子的生命化為一首歌。




雅歌不給孩子花花世界,堅持護衛彩虹童年。


雅歌的教育教出有競爭力的孩子,而非好競爭卻沒有挫折容忍力的孩子!

雅歌私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公主病                    孫德珍  2012



把孩子當公主養,穿得像公主,不會使她變成公主。


 


很多父母常常為了彌補自己忙碌對孩子的忽略,或是因為習於炫耀自己的成就,對於孩子的生活極盡寵溺,把孩子放在全家注意力的焦點,予取予求,最後孩子反而不懂得珍惜,也不會感謝,大人也痛心疾首,束手無策。


雅歌不贊成給孩子花花世界,只堅持護衛彩虹童年。

雅歌私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教育好夥伴:樂於學習,唱出生命的雅歌

20120411日 星期四
題目:樂於學習,唱出生命的雅歌
主持人:蕭慧英
來賓:雅歌實驗教育機構董事長-孫德珍



 


訪談大綱:


1. 雅歌教育的理念及文化是甚麼?
2.
雅歌的課程有何特色?
3.
如何讓孩子樂於學習?
4.
為何您堅持要要創辦雅歌?
5.
您的健康條件下,是甚麼力量讓你能持續堅持在雅歌。


 


引用處: http://www.wretch.cc/blog/parentsradio/15828467


「當一個人擺上他生命中的經驗、心態、知識、技巧、以及資源,目的是為了幫助另一個人在其處境中獲致最高度的成長,而他所溝通的不僅是任務相關的資訊,還有生活技巧,
價值觀與品格,這就出現了師徒關係。」(L. Gardner孫德珍譯)


 


資料來源:台灣有這樣的學校--歌中之歌雅歌

雅歌私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章分享


「學習共同體」在日本教育改革中的導入及實行


黃郁倫/日本東京大學教育學研究科博士生


教師天地 第171期 100439


「學力低下、學級崩壞、逃學、霸凌、校園暴力、少年犯罪,我們的孩子究竟出現了甚麼問題?現行的學校教育體制是否已不適合現在的孩子?」這個問題,是日本許多教師、家長、甚至孩子們心中的疑問。


1980年代,因為學歷社會及考試競爭的影響,日本的升學率達到高峰2,但傳統學校的填鴨式教育及對成績的過分強調,卻讓學生漸漸對學校及班級失去歸屬感。「成績高的就是好學生,那我呢?」「為什麼非要我去上學?」「上課學習一點都不有趣。」這樣的想法在學生心中漸漸發酵,在找不到解答的情形下,更多的學生對學校、教師失去信任,甚至放棄了學習。「二十一世紀的教育該怎麼進行?二十一世紀的學校及教師該如何引導孩子學習?」東京大學教育學研究科佐藤學教授,提出以「學習共同體」(learning community)為目標的教育改革,強調傳統的填鴨式授課方式,已無法輔助二十一世紀孩子們的學習,地方、家長及教師須通力合作,建立能關注到每個孩子學習的「學習共同體」。「學習共同體」的教育改革,強調在學習的不僅是孩子,地方、學校、家長、教師都是一個個學習圈,透過相互學習及經驗交換,保障及提升孩子的學習。


佐藤教授認為,傳統學校教師單方面的授課方式,有以下三種缺點:第一、教師單方面授課,孩子被動的將聽到的全部背起來,這樣的授課方式,沒有任何實體媒介及教具,孩子學到的只是背誦能力,而非知識本身。


第二、傳統教學方式下,孩子不需與他人接觸或討論,是個人主義的學習。然而,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強調與多種多樣的人共生互助,學習也應該與他人交流,在不同背景或想法的刺激下,讓孩子視野更寬廣、擦出更多火花。


第三、傳統學習方式,讓孩子因為背誦,累積許多知識,卻無法將知識活用。學習應該是透過活動,讓孩子充分運用學到的知識及技能,在失敗時,再一次反省並思考知識的原理,如此孩子才能真正了解知識的道理,並有能運用其知識的能力。因此,「學習共同體」的主要目標,並非提高孩子的成績,而是透過引導的教育方式,讓孩子體會學習的快樂及成就,並在探索的學習方式中,培養孩子「思考」及「學習」的能力。也就是,我們要教孩子如何「學習」。「學習共同體」教育改革的大方向之一,就是建立班級孩子的學習圈。首先、改變班級孩子的座位方式,由一排排面對教師的座位方式,改為「」字形的座位,方便孩子隨時能互相討論,進行小組學習。這樣的座位方式,能看出「學習共同體」的主體並非教師,而是孩子。另外,在教學方式上,捨棄傳統「目標、達成、評價」的方式,以「主題、探究、表現」的方式,累積孩子學習經驗,進而構成知識。因此,孩子們經由教師的引導,進行四人小組的共同學習,是「學習共同體」主要的方式。具體而言,上課當中,教師首先引導學生思考,帶出學習問題,其次透過小組相互討論,了解學生思考方向,並不時的請學生將小組的思考模式,與全班分享,一方面訓練孩子如何清楚表達自己的意見,另一方面讓孩子的思考更深入廣泛。透過這樣的模式,班級中的四人小組是一個個學習圈,與全班討論時,班級更成為一個大的學習圈。但得注意的是,所謂的「小組學習」,並非小組互相競爭,或分工合作3,而是每個人在同一起點,一起思考解決問題。此外,在小組的座位安排上,不需依學力另外調配,因為不論能力高或低的孩子,在共同學習討論的過程中,都能增加自己「學習」的能力。在「學習共同體」中,教師的作用,不再是傳達知識,而是知識的「媒介」。也因此,教師扮演著極重要的角色。佐藤教授指出,傳統的上課方式中,教師單方面傳授知識,在課堂上大部分時間一直「」,卻忘了「聽」的重要性。課堂中教師「聽」的能力,不僅只是聽孩子的發表容或意見,而是透過「聽」的方式,肯定孩子的存在,給予歸屬感。也能因為「聽」孩子的聲音,觸發自己的思考,讓自己融入孩子的學習領域,以更多角度看不同事情。更因為適時的「聽」及串連知識與孩子的意見,使孩子的思考更深刻,刺激出更大的火花。因此,在「學習共同體」中,教師站在學生的同一平面學習,是很重要的一環。此外,教師在融入孩子的學習圈之餘,教師們也是「學習共同體」的另一個學習圈。佐藤教授強調,二十一世紀的教師,除了是「教育專門家」(teaching profession)之外,更應該是「學習專門家」(learning profession)。在學校透過與觀察其他教師的上課容及交流,培養自己能力更向上。換言之,教師們除了實踐教育之外,更應提升自己為「研究者」,在觀察自己和他人的上課經驗中,透過不斷的思考、反省及學習,往「學習專門家」的路成長邁進。如何構成教師們的學習圈,第一步,就是將教室的門打開,讓其他教師能進入互相學習。根據以往教室研究經驗,授課教師常常被評價或打分數,在被評鑑的壓力下,教師們漸漸的關上教室的門,只專注於自己的班級經營。但可惜的是,關上教室的門,只專注自己課業的情形下,無法分享其他教師的經驗及看到其他班級的孩子,更錯失自己成長的機會。


面對這樣的情形,佐藤教授強調,以「這個教師上得很好」、「這個教師上課有待加強」的「評價」方式觀察他人上課容的,是「素人」意見。因為「素人」無法從授課觀察中學習,只能根據自己的度量衡打分數,出更深入的意見。真正的專門家,是能夠脫評價的方式,用「省察」的態度,觀察自己及他人的上課情形。換言之,觀察者與授課教師是站在同一平面,把觀察的孩子當作自己的學生,一起思考同樣狀況發生時,自己的處理方式。因此,在「學習共同體」中,教師們構成很重要的學習圈,每一位教師,不論是新手或是經驗豐富的教師,都站在同一平面、同一出發點相互學習。定期開放教室觀察研究,根據所看到的事實(教室裡實際發生的事),不管是孩子的表情變化或是任何教室的細微小事,都能培養自己「發覺」及「反思」的能力,再透過「省察」與理論的相互結合,構成真正的教育「知識」。因此,在「學習共同體」中,有成長機會的,不僅是孩子,教師也不斷的在成長學習。


在任何的教育改革中,學校及地方的立場都扮演很重要的角色。佐藤教授強調,教育改革唯有從學校部開始,才有可能成功,而學校的改革,唯有獲得地方的支持,才有可能持續。因此,在「學習共同體」中,學校必須由而外改變。學校改革的第一步,就是不再扮演管理的角色,而是「支持」及「保護」。學校除了支持孩子的學習,還必須保障教師們的學習,進而讓家長及地方人士,透過參與學校教育,而有所成長學習。換言之,學校必須當地方的「文化傳承及學習中心」。「學習共同體」中,為了保障並支持教師的學習,如何構築「同僚性」(collegiality),是學校重要的任務之一。佐藤教授指出,現今許多學校當中,校研習趨向形式化,教師們互相學習交流的「同僚性」也漸漸衰退,甚至流於僅只聊天的小團體。教師們的缺乏交流,更使各個教室及教學容「私人化」,這樣的情形,無法稱得上是「公教育」。因此,為了促進及保障教師的學習,讓教師有機會向「學習專門家」的方向成長,學校必須由部開始改變,以推行公開教室研究,打破教師之間的藩籬,保障教師的交流及學習,重新構築校的「同僚性」。


此外,學校改革的另一任務,就是行政及教育組織的單純化。佐藤教授指出,日本的教師平均一週工作52小時,上課、改作業、編寫及準備教材教具、參與研修開會、及教務分擔等等,工作容繁瑣,幾乎已無時間及精力讓自己向「專門家」的目標成長學習。有鑑於此,在「學習共同體」的改革中,佐藤教授主張將學校組織單純化,讓教師能一方面專於教學工作,另一方面有時間相互交流,學習成長。此外,打開學校大門,讓地方人士及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也是「學習共同體」的目標之一。


佐藤教授認為,現今學校改革最大的困難之一,就是家長和教師間的不信任,及學校和地方間的意見分歧。這樣的不信任,反而更造成孩子問題的擴大及嚴重化。如何消除家長、教師、學校與地方的分歧,佐藤教授主張,最好的方法,就是打開學校大門,讓地方人士及家長參與學生學習,並在實踐的過程當中,構築家長、學校及地方的「學習共同體」。注意的事,「學習共同體」的「參加學習」,並非傳統的「教學參觀」,而是讓家長及地方人士,實際進入班級孩子的學習圈,與孩子同一平面,一方面引導孩子思考,一方面從孩子的學習過程中思考學習。在日本實際進行的狀況中,根據各個學校的特色及規畫的不同,「參加學習」的型態也非常多樣化。自願參加學習的家長,由母親、祖父母、甚至父親也積極參與。雖然規劃及參與人士各有不同,但各個學校竟都出現同樣的聲音及結果:家長們在剛參與時,重點只在自己孩子的表現及學習,隨著經驗的累積,更漸漸會去關心其他孩子的學習及反應,也就是,家長真正能融入各個孩子的學習圈一起學習,進而對學校及教師建立信心。而孩子們也因為教室裡許多大人的參與,更安心更展現向上挑戰的欲望。在日本「學習共同體」的實踐中,家長及地方人士的「參加學習」,無形中激勵了孩子的學習欲望,也透過實際的參與,改變了學校、家長、及地方的對立關係,使學校教育轉化為「公共的教育」,大家不僅是「學習共同體」的學習圈之一,更有責任及義務為孩子創造更好的學習環境。


 


「實行「學習共同體」的學校,其學生的改變如何?」筆者在前文曾經提到,「學習共同體」的教育改革中,提高學生的成績,並非主要目標,而是透過探索的授課方式,讓孩子了解學習的快樂並學會如何「學習」。佐藤教授回憶,許多自願參加「學習共同體」教育改革的學校,在加入之時,都面臨學級崩壞、學生問題嚴重、甚至逃學的學生數達全校學生總數十分之一以上的嚴重問題。實行「學習共同體」後,因為上課不再只是背誦及考試,而是透過各種方式探索學習,學生們漸漸感受到學習的成就,了解學習是一件快樂的事。奇蹟的是,許多逃學的孩子漸漸的不再抗拒學校、討厭學習,反而參與討論,有時表達的意見,甚至比成績高的孩子更深入、更令人省思。也因為家長及地方人士的參與配合,使學校、地方及家庭的關係更緊密,原本嚴重的學生問題也大幅減少。孩子對學習的興趣及對學校的歸屬感,更反映在成績上,許多遠遠在平均之下的學校,一躍而達平均標準,隨著長時間的實踐,更有不少學校,已超越平均標準達到高標。成績並非「學習共同體」的目標,但因孩子學會「學習」的能力,享受「學習」的快樂,成績一躍而上。得欣喜的是,這樣的成績表現,並非訓練,也不是表面,而是孩子真正懂得、了解知識運用的結果。筆者實際參加「學習共同體」的教室參觀時,最深刻的體驗,是學生的反應。在教室討論中,常常聽到「啊」、「是喔」、「原來如此」、「可是我認為…」、「你覺得呢」諸如此類的討論聲,深刻感受知識的火花,在孩子的思考中擴大。


「學習共同體」的教育改革,在日本實行已達三十年。目前在日本的公立小學、中學、高中當中,有百分之十的學校正在實行「學習共同體」的教育。換言之,在日本約三千所學校已實施「學習共同體」。佐藤教授教育改革的影響,更漸漸擴展至亞洲國家,韓國於2000年導入「學習共同體」,目前以首爾為中心,韓國各地約有八成的教育局長支持並推行中。中國在2003年導入,目前以上海為中心,北京、西安都已實行「學習共同體」。強調學力導向的新加坡,也在2005年,由教育部開始,從上而下推行「學習共同體」的教育改革。印尼及越南也在2005年導入,目前都朝著改革的方向努力中。


佐藤老師深信,開發孩子潛能,只朝教材或教學法單方面改善,效果及維持度極有限。唯有地方、學校、教師、家長、學生一起努力,才能有效解決教育問題,進而提升孩子學習潛能。每一個孩子都不放棄,保障每一個孩子的學習,讓孩子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習能力,在探索中開學力潛能。佐藤教授,甚至每一位學習共同體的教師們都正在努力學習著。




貓頭鷹媽媽的話:
「學習共同體」Learning Community一詞最早出現是在美國Key School. 奇異小學是全世界第一所多元智能實驗學校,後來開始用 Key Learning Community這個詞。
雅歌是亞洲第一所多元智能實驗學校,2000年,香港學者來台觀察雅歌,學習雅歌,香港的教改以台灣為師,2010年香港宣布教改成功,國民競爭力全世界排名第一的時候,雅歌在台灣已經快被遺忘。


2011年,奧地利進行教改,在全世界搜尋典範,雅歌被發現。奧地利人用一年觀察雅歌,並邀請雅歌校長赴歐演講分享,讚嘆不已。然而,即使雅歌受邀赴歐,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得以飄揚會場,雅歌仍然不能合法成為一所學校。


2012年,天下雜誌開始介紹日本的教改,天下雜誌可能不知道,台灣的雅歌早就是一個孩子愛上學的學校。讓孩子學得會、讓孩子願意學,是雅歌創校的願景,也是台灣教改的奇蹟。可是台灣主管教育的政府首長們,有幾位去看過雅歌了呢?



雅歌私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三年一輪人文主軸

Dear大孫老師:
    
 我最近在思考有關雅歌三年一輪人文主題的問題,但是怕自己思考的不夠透澈,所以想請教您。

三年一輪的主題 第一年是關連,第二年是和諧同工,第三年是我們來改變。

我能理解為什麼──
第一年是關連:因為從自己出發,體驗自身與周遭的關連性。
第二年是和諧同工:因為瞭解自己之後,發現自身與他人或環境上有著衝突、不和諧,所以要學習 讓自己與環境和諧。
第三年是我們來改變:因為當大自然反撲後,讓大環境造成不可抹滅的傷害,於是開始反省自己、回顧過去、思考生命的意義,進而開始改變。
也能瞭解關連之後為何接的是和諧同工,和諧同工之後為何接上我們來改變,因為他們之間的關係環環相扣扣、一層緊接著一層。

但是我無法理解的是 
1.這樣的三年...整體合起來的關係能夠給予學生更多的什麼?(也就是整體關係的意義為何?)
2.三年一輪代表著三年一到就重頭再實施一次。我也知道,輪替第二次的時候,主題不變,但是內容可以千變萬化。但是,為何要三年一輪,而不直接設計六年的課程?或者,換個問題問:三年一輪輪完一輪後,為何還要再實施一次,這樣可以給予學生多些什麼嗎?(我目前僅能想到的是螺旋式的課程,第二次的學習能讓學生學得更深入一點)

&再一次想請問老師的是─
3.有關 三年一輪的主題...之前和老師聊天時,您是說有參照當時Key School的模式去做,不知道老師您把它運用在雅歌時,是否有做調整或修正?!

敬祝  教安!&平安、健康!   孟穎敬上

貓頭鷹媽媽回覆:


三 年一輪的主題是一個課程設計的人文主軸,人文主軸指的是生命教育面必須學到的,不是國小學生在知識、技能方面該學什麼?


雅歌希望孩子能夠天、地、人和,所以學習如何與自己和諧、與他人和諧、與天 地和諧。三年一輪的主題是繞著這個轉,每個人進來的時候主題並不相同,但卻相交融,三年後再走一次因為已經長大,所學的內涵也不同,所以沒有什麼學兩次的問題。


Key School的三年一輪主題在雅歌經過本土化,我們以孩子周圍的環境去發展:和諧同工之前需要先認識世界,感動領悟之後要付諸行動--世界在我們身邊,不在 Key School那裡。
孩子的品格也需要同時發展,Key School 在品格部分當年還沒有那麼多,迦納花了將近15年研究品格,這階段正好是雅歌實踐之際。如果迦納有機會看到雅歌,也許可以將品格更早融入。
實踐品格教育真的需要和孩子一起,不是只在紙上研究,規劃,就像雕刻一樣,必須有石頭,不是只畫稿。這些年,我可能是台灣探討多元智能最深入的一位學者;而我也同時是實踐多元智能理論最徹底的一位教師。

雅歌私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雅歌的文化--愛與榜樣        孫德珍2012




開學以來,老師們努力以赴,要把這一個搖搖欲墜的雅歌扶起來,義工家長的熱忱支持,前所未有的溫馨,讓孩子們快樂的學習,家長們居然因此看到雅歌最好的一面。


此時我也面對一些流言攻擊,讓我錯愕之際也很感慨!曾經口口聲聲要幫雅歌不輟的人,現在以負面能力拆毀雅歌來證明自己的能耐,要讓我屈服、求饒。我的壓力你們都聞得出,我的毅力你們也都看得到,我常常聽到你們真心的關懷,也感受到許多人對我的扶持,我感謝有你們同行。




雅歌這一次的震盪,來自於我想要重建雅歌文化一個很多人不相信的奇蹟。兩年來,只要我提到這樣的文化,就有人要我死心,他們認為我太不實際。幾次的震盪,卻告訴我一件事:雅歌的復校難度那麼高,只有重建雅歌文化,才能再次締造雅歌傳奇。




雅歌文化是什麼?
我教孩子們:文化是一群人有共同的理念(信仰),選擇共有的生活方式,遵守共同的約定,締造一種可以代代相傳的優質傳統tradition,世界因著這樣的遺緒legacy認出這種文化culture


雅歌人相信什麼?雅歌人的四個深信寫在ARCO四個理念中。


A是喚醒:雅歌人相信,教育的意義不在輸入知識,而在喚醒智能。
R
是實現:雅歌人相信,唯有讓一個人擇其所愛,才能要求他愛其所擇。

C
是環境:雅歌人相信,陪孩子學習需要先營造環境。
O
是奉獻:雅歌人相信,教育之道無它,愛與榜樣而已。



雅歌人選擇一種生活方式,讓孩子「脫離補習」快樂學習:用品格教育培養心智習慣,以藝術教育喚醒覺知眼光,以人文教育涵養和諧胸懷,以健康教育發展強健體魄,以科普教育永續無毒環境。



雅歌人有什麼約定?雅歌有三個尊重:

1.
尊重老師以崇敬的心態達到學習最高吸收率。
2.
尊重自己保持自己最佳狀況(高度參與),不做任何讓自己被輕視的事。
3.
尊重環境心中有別人,與天地人和諧。



雅歌的遺緒legacy是什麼?

雅歌的貓頭鷹宣言有三種品格:

Offering--
我願意奉獻自己,成為別人的祝福;
Wisdom--
我願意追求智慧,成為別人的幫助;
Love--
我願意被愛愛人,成為別人的安慰。



那麼雅歌的文化是什麼?

在雅歌,每個人和自己比。在雅歌,我們有方法讓孩子學得會,也有環境讓孩子願意學;而營造這個環境的秘訣就是雅歌文化愛與榜樣。雅歌是一群大人一起來愛一群孩子,對孩子沒有分別心,不排擠任何人;雅歌人以彼此相愛讓孩子學習被愛愛人。雅歌是一群大人因著希望孩子熱愛學習,願意以自己的生命來示範學習這件事,能夠讓自己浸潤在學習中陪伴孩子學習。



雅歌的文化是怎麼建立的?文化建立在每個人決定以怎樣的心態去與這群人互動,而不因別人的失控削減自己的格局;文化建立在每個人怎樣看自己能夠為大我做什麼?而不是自己得到的待遇是否公平?文化建立在如何促成一切可能make it possible去實現夢想,而不是將自我設限停滯不前。


過去的雅歌,沒有人提過薪水太低,也沒有人在意別人比較高,只有老師提出自己可以半薪,雅歌就可以走久一點。當有一個人要結婚了,大家就主動幫忙協助,並且幫他省錢,省時間,還照顧他要漂漂亮亮的當新娘,我們甚至幫他辦一個難忘的婚禮。雅歌從未打卡,也沒有人會遲到早退,因為沒有人計較,也沒有人會佔便宜,更沒有人會要求休假或是補貼。



沒有家長因為自己付出就要求回報,也沒有家長想過要老師服務,更沒有人對老師的服務不滿。孩子需要什麼,老師看得到;老師需要什麼,家長也看得到;家長對老師的愛讓孩子學會體貼。沒有制式教育的繁文縟節,沒有企業經營的階級與威權,大家把自己自由地給出去,不怕付出,不懼威脅。雅歌真的很沒有制度,但是我多麼愛那樣的雅歌。

雅歌私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寄語第一夫人周美青              孫德珍2012


打開電視或是報紙,媒體所報導的新聞經常令人對台灣的未來不勝憂心:不論是政黨的互相拉扯、社會治安的敗壞、經濟的惶恐、教育現場的混亂、天災地變的報導,都已經不是新聞。偶而出現有關第一夫人周美青的新聞,在混亂的世局中讓人看到一些正面的形象。


周美青不同於其他第一夫人,他並非特意地獨樹一格,但是就是讓對手很難去攻擊。她參與活動(例如看球賽),不是去造勢,是融入民眾生活;她關懷弱勢,不是象徵性的夫人活動,是她真的關心社會上被遺忘的一群人,在她成為第一夫人以前就已經在做這些事。


今年42日,報紙登出:「周美青在部落格指出,為給每個孩子有因應世界變遷的知識與競爭力,從政府到學校及父母都應重新檢視教學內容,改變僵固教學文化與學習方式,讓孩子有成功機會。」這是一則非常平淡的新聞,卻指出一件值得大家深思的事件。


個人自1983年第一次返台時,對台灣的教育懷抱很大的理想,為了瞭解真正的問題所在,曾進入教師研習會,跟隨國教輔導團走遍台灣各鄉鎮,與基層教師對話,我發現台灣的人對教育很注重,投注相當可觀的心力,但教育沒有效能,從幾個角度可以看出這些亂象:


1.觀而不察:學習未能多元智能,吸收率低。


2.完而不整:知識內容零星破碎,難窺全貌。


3.知而不識:教材生活沒有關連,知易行難。


4.學而不習;技能未能落實目標,虛耗光陰。


5.尊而不重:品格完全自我中心,錯用民主。


當我想到教育的目的在培養國家未來的主人翁,我以21世紀教育的三個向度來檢視台灣的教育內涵,我非常擔心。


1.夢想vision:很多人不知道自己有何夢想,因此生命無法發光發熱,這個問題在青少年身上尤其嚴重。


2.專業competency:教育應該幫助人成為最好的自己,但是台灣的學生大部分只是一窩蜂地跟著潮流走,沒有找到自己最擅長的,也沒有在自己最好的部分被栽培,所以很多人太早被放棄。


3.品格character:我們對品格教育的認知是茫然的,只是侷限在道德規範,因而只有教條,沒有啟發。品格教育應該教人:追求生命的最高品質,活出個體的最大格局。當我們的教育沒有以品格為核心時,很多努力都白費,最後到了大家都束手無策的地步。


在台灣,只要談到教育,大家都搖頭。十多年來,教改動員之眾,政策修訂之繁,對全民所造成之衝擊前所未有。唯廣大的參與者常因事先共識不足,實施時缺乏周詳配套措施,檢討時爭議不休卻難以聚焦,問題沒有解決;加以人事更迭快速,許多決策最後不了了之,改革之中,備極辛勞,怨聲載道。共識不足係因教育改革之前當問的幾個問題沒有明確地提出、充分地討論;缺乏配套則是未能充分授權,允許一批有志之士用各種方式尋求有效的模式;在一個重大改革啟動之前,相關的人少有準備讓自己更新,只焦慮被要求改變的麻煩,在在都是問題。


政大教授周祝瑛,在「是誰捉弄了台灣的教改」一書中總結:「對於非行政部門的教改人物,例如黃武雄、李遠哲、丁志仁、史英等人,對台灣教改的影響也十分深遠。其中能夠為教改劍及履及、付諸實行的尚屬少數,卻值得大書特書的人物,包括:李雅卿和自主學習、周麗玉和九年一貫課程的理想,還有孫德珍和雅歌小學,都將會在台灣的教改史上留下一席之地。」


周教授不經意地以性別區分了兩組人,前者大聲疾呼,後者默默耕耘。如果在檢視教改成果時,後者是被遺忘的,自然會稱教改是失敗的。如果有志之士不能用各種方法尋求有效的模式,教育改革的成敗就會操在一批不知如何做,或是被迫去做的人手裡,就會需要很多的配套措施,就會有很多的怨言。


個人以為,教改之前,當問的問題沒有提出,就不能凝聚共識,沒有共識就找不到方法,沒有方法就不會有信心,沒有信心,註定要失敗。教改當問的問題不多,包括:


1.我們想教出怎樣的孩子?


2.孩子該學什麼?


3.孩子怎樣才學得會?


4.孩子怎樣才願意學?


5.我們如何教?


6.我們如何評量?


這些問題該被提出、充分的討論、凝聚共識,並且有一個團隊,專業的執行計畫,解決問題,完成任務。這樣的團隊絕不是空口議論的專家各說各話,以致於全國上下莫衷一是;這樣的任務絕不是誰都可以干預,朝令夕改,該動的不能動,不該動的全都動了。


夫人提到「教育的目的之一,是為國家培養優秀的人才,讓國家社會得以在穩定中向上發展。」下一代勢必要在全球化的激烈競爭中,面對包括氣候變遷、能源耗竭等各種挑戰,「什麼是他們安身立命必備的知識與謀生的技能?我們為他們準備好了嗎?」這樣的論點,是大家不知道嗎?還是我們這一代是僵化的,知道卻不能行,所以無法帶出這樣的教育?


近期來台的經濟學家甘特鮑利為台灣提供了藍色經濟的前景,呼籲開創零排放、無汙染的商業,強調在面對世界浩劫的時代,教育應發揮功能,培養未來的領袖。甘特的哲學裡,大自然沒有廢棄物,當我們的工業產生大量的廢棄物,是應該檢討。放錯地方就是廢物,放對地方就是天才,甘特率先栽培弱勢的孩子,培養他們成為未來的領袖,而不是被遺忘、被忽略、被閒置。


雅歌中小學有這樣的覺醒,我們不想教孩子過時的知識,我們帶領孩子從甘特寓言中看到這個時代的問題,學習思考、參與解決。透過教改當問的問題,我們走過台灣的教育改革,一步一腳印地開花結果。雅歌的課程讓孩子學得會、雅歌的環境讓孩子願意學,當我們看到有那麼多孩子因為教育無方,走入歧途,我們很痛心。雖然雅歌創校是為了在台灣的教育改革中找到一條出路,讓更多人分享研發成果,但是雅歌在台灣的法制中就是不被承認,因為政府對國民義務教育的私人興學無法鬆綁。


在美國,特許學校的法令允許有心辦學的人參與教育改革。辦學不良,不能吸引學生則必須關閉。雅歌等了16年,如果說台灣教改是失敗的,那是因為雅歌還沒有被看見。如果有更多雅歌這樣的學校,台灣的教育不可能失敗!


2000年,香港準備進行教改,邀請雅歌校長赴港分享;2011年,奧地利研討多年,選擇雅歌成為奧地利教改的典範。台灣的教改有沒有失敗,看過雅歌再說。


寄語夫人,雅歌在頭份四季山莊,請您來看一眼,也許因此讓大家看到台灣的未來。


 

雅歌私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山泉之歌--雅歌新年新希望       孫德珍       1/2/2012


「五色鳥唱出聲聲讚美,喚醒芬芳的花蕾;油桐飛雪灑下了默默關懷,山泉激勵石上的青苔。雅歌雅歌,生命的弓,射向天空,護衛彩虹;歌中之歌,生命樂章,琴聲悠揚,實現夢想。」雅歌舊版的校歌有幾個圖像,在故事中代表學校的教育理念,象徵創校的心路歷程,也是我對雅歌人的衷心期許。


一隻五色鳥的敲擊聲,可以響徹一個樹林;當我們的社會習慣以微調的心態(calibrating),根據成功的標準,看到孩子的不足;雅歌的老師以喜慶的心態(celebrating),接納孩子的本相,看見孩子的努力,像五色鳥一般,以讚美的歌聲喚醒滿天花海。


滿樹潔白似雪的油桐花,開花時仰望天空,你在樹下看不見;成熟後將自己默默給與,灑出一條潔白花徑,化為春泥,滋養大地。雅歌的家長像油桐花,視野高、不惑於人云亦云的潮流;他知道雅歌的存在是一個奇蹟,也會滋養呵護,讓雅歌不輟,為後人留下一條路。


一縷纖細微小的山泉,是天上的水氣所凝聚,為滋潤乾涸的土地,委身投入不同文化的世界,任人踐踏成泥濘。雅歌曾落腳於一座山林,在一塊不適合植物生長的玻璃砂土中,因著山泉涓涓細流,竟然蔚為一片山林。山泉代表這一世代投身教改卻無怨無悔的可敬人物。


紅樓夢中,一棵絳朱草為了報神瑛侍者滴水之恩,投身凡塵,誓以一輩子的眼淚回報恩人,所以林黛玉全心為賈寶玉而活,她的一生在世人看來無知(),被譏為多愁善感,不是一個好榜樣。但是她知道生命的目的,所以不在乎別人異樣的眼光。


山泉要跑多遠的坎坷路,要唱多少歌,才能滋潤出一片山林?要經歷多少泥濘,才會找到停損點,才會明白那是一條不歸路?山泉要奉獻多少淚水,才能浸潤出頑石身上的青苔?生命深處的問題,沒有標準答案。但是我們可以歌唱不停,讓生命更豐盛;我們可以惜緣惜福,讓世界更溫馨!


與雅歌人共勉之!

雅歌私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美國契小學的教育模式與本土經驗分享(下)       孫德珍1995

續--




混齡編班﹠學徒式學習環境Pod


  這樣一所磁鐵學校(Magnet School),目前有教職員二十人,學生一百七十位:包括三班低年級(一、二、三年級混齡)、三班中年級(四、五、六年級混齡)和幼稚園。學生的來源以多元文化背景的比例抽籤,百分之四十以上是黑人,將近一半來自單親家庭,全校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學生是貧民資格。


  一個星期中,除了星期一以外,每天有一大堂的時間,全校學生按照自己的興趣,選擇進入自己領域的社團(Pod)(見表5)。這種學徒式的混齡學習環境,有如傳統社會中師傅的工作室。在這裡,從幼稚園到六年級的孩子快樂的享受著學習,學校教孩子如何擇其所愛,並發展合適的環境,讓他們愛其所擇。


POD


智能領域


POD


智能領域


陶土


空間、體能


民族舞蹈劇場


體能、語文


園藝


數理、空間


小太空人


數理、空間


手語歌


音樂、體能


Mathletics數學運動員


數理、空間


電腦程式設計


數理、語文


閱讀閱讀


語文


DIY自己動手


空間


都市計劃(想像)


空間、人際


世界各地遊戲


人際


戲劇


人際、體能、語文


絃樂團


音樂


身心之謎


體能、內省


當老板


人際、內省


 


 


      表5、契小學的學徒制社團Pod


 


在快樂的日子裡,我們也比較聰明


  好奇欲一睹其究竟的人越來越多,使得學校不得不嚴格限定參觀的人數及時間,電視台也製作專輯介紹,時代雜誌更譽為全美十大最佳學校之一。偶而,有人關切在這樣的一個快樂環境中,孩子的「智育」怎麼和傳統的學校競爭?巴校長對這種參觀者很無奈,只好拿出成績單來:在每年的統一考試中,契小學竟然獲得全區六十七所學校之第七名,(其中前六名包括資優學校,蒙特梭利學校),讓參觀者瞠目結舌。不論是親身參觀或是透過錄影帶,「契小學」的學生、家長、以及教師們用他們臉上流露的喜樂寫出「快快樂樂上學去」這句話。




本土經驗分享:竹師附幼模式


走過經歷、美的分享


  民國76年拙作《音樂的生活、美的分享》初版時,引起了幼教界及音樂界的注意及肯定。大多數人視此教材為:第一套中國人透過西洋音樂的體系、中國文化的素材、為中國孩子及老師所設計的音樂課程。只有很少人注意到這也是中國音樂教育史上,第一套以概念中心發展出來的課程。《美的分享、音樂的生活》是作者原屬意的書名,當時原欲藉此命名表達此書的中心思想。所謂《美的分享》具有深淺不同層次的涵意:透過概念中心的架構,音樂中的《美感經驗》可以不斷的被擷取出來,經由教師帶領學生實際去經歷。當活動進行中,學生分享了其中的美感經驗,並衍生出自己的邏輯,這就是概念的建立。當概念成為學習的目標時,音樂變成生活的一部份,學習的領域被拓寬,學科的界限被融解,到處皆可留心、時時都是學習。至此,教與學從授受式的嚴肅關係被轉化成分享式的親密關係,學習成為一件美事。




學習環境理論—把主權交還給學生


  康哈伯(Kornhaber,1993)在《多樣性的卓越》一書中指出,這一波的教育改革,由於將重點放在學習者這邊,才提供了機會創造一個能培養卓越能力的環境。對於一般人眼中的「卓越」,幼兒教育家如蒙特梭利和鈴木鎮一(日本才能教育的提倡者)認為那只是人的潛能在對的環境中得到合宜的開發而已。因此,此二人都看重孩子的主動學習。蒙氏所設計的教具,不僅激發孩子的興趣,而且能夠延續孩子學習的專注力。更重要的,蒙氏所追求的是營造一個好的學習環境,讓孩子透過感覺與經歷,進入象徵性的符號的了解。


  由於媒體科技的日新月異,學習環境的理念越來越得到支持。例如目前盛行的電腦輔助教學CAⅠ(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已有趨勢在不久的將來被電腦學習環境CLE(Computer Learning Environment)所取代。今日的科技,已使得電腦在許多層面上,不單是機械化的課後練習(Drills)或是精熟度測驗等,而是一個可以提供資訊、模擬環境、引導思路的、修正個別錯誤等的學習環境。它可以提供的不只是較少的挫折、較多的注意、更豐富的經驗,可能還有更有效的學習。在這樣的環境中,學習者成為整個教育過程的重心,教師把學習的主權交還給學生,不再是資訊的唯一來源或權威。在這樣的學習環境中,學生自己操作教具(自我教育),以自己的進度,找尋自己的問題的解決方式(自我修正),親身經歷每一個過程,建立每一個由自己經營出的概念。


  事實上,在這樣的處境中,教師的重要性不但沒有減輕,反而提高。因為唯有更接近完美的《設計》,才能更不著痕跡的提供《豐富的經歷》,引導孩子走向主動學習。在這樣的一個新的學習環境理念中,學校必須透過合作學習方式發展教師不同的基本能力,提供公平的評量工具來評量各種智能方式,使每個人都有成功的機會,並且長期性與家庭及社會聯合,支持並發展個人的潛能(Kornhaber,1993)。


概念中心—本土化、生活化


  雖然,契小學的精神及輝煌的辦學令我們很感佩,竹師附幼所發展的概念中心課程,一開始我們就決定要走本土化的路線。我們所採取的是迦納的多元智能理論,以及概念中心的交融性課程架構。和契小學較不同的是,雖然都是重視概念,契小學走的是主題基礎的追求理解。而各領域之間的概念本身並沒有很清楚的呼應。對於交融性的課程而言,仍然有著部份未交融的危機。為了讓各領域的聯絡更清晰、自然,我們試著找到概念的架構,這也是整個課程設計中最難的地方。


  教師們對於音樂的生活已經有所接觸,對於活動的設計不難勝任,難的是透過對幼兒的觀察,掌握其邏輯發展的思路歷程;難的是活動的順序安排—讓幼兒自然進入情境,發展內在動機;難的是顧及各領域上的均衡分配,使得每一種領域都有足夠的機會出現,每一個孩子都有機會在自己的強勢領域中茁壯,在自己的弱勢領域中復健,及早發現自己的領域,養成多元學習風格。


  在七大智能領域中,音樂發展的最早(與大人學語文的方式比較,就會發現幼兒學習語言的方式大半靠音樂的智能方式)。幼兒天生喜愛音樂自是不容否認,幼年也是音樂的學習關鍵期,不容錯過。加上音樂本身就包含科學及藝術兩個層面,可以進出其他智能領域(語文、數理、空間、體能、內省、以及人際)。


  在考慮以概念來架構幼兒課程時,音樂概念成了最佳的出發點。我們以音樂的概念為軸,先發展出一系列概念:節奏(靜動、異同、長短)、拍(單位、重輕)、音色(材質)、和聲(合不合、主題、背景、氣氛)、高低、快慢等,再以這些概念進入各個不同領域,尋找有關素材發展活動,透過概念將不同領域交融起來,打破了學科的界線。


  在這樣的交融性課程中,最辛苦的是資料庫的充分建立。我們以每一個概念為中心,在各個領域中搜集有關的活動資料。例如在地圖方案中,主要概念是「異同」,根據此概念在不同的領域中所設計的活動包括:資訊性(讀故事、說故事、走迷宮),思考性(尋找同類、分類、故事回想、討論分享、地圖修正),建構性(製作地圖、服裝道具),創造性(紅綠燈音樂創作、設計迷宮、故事書創作)與模擬性(地圖實現、歌劇排練與演出、故事書發表)等。


從故事到實現


  雖然每一個方案都略有不同並且在某些領域較強,但基本上都有很多的思考、表達並具體的實現。事實上,我們在提供孩子資訊,或是陪他們搜集資訊方面,盡量求多元化、生活化。在整理資訊的時候,引導孩子提出重點、辨別過程,都事先提供預備情境,使孩子有表達工具來呈現他們的思考方式。每一個方案的實現部份,則提供孩子待解的問題,讓孩子經由實際的操作,感受到知識或技能的需要,引起學習的內在動機,並願意嘗試修正原先不完美之處,並經由實際的體驗,讓生活經驗概念化。


  在地圖方案中,老師為孩子講了小青蛙討老婆的故事,藉著故事的回想,讓孩子試著以畫圖或積木建構出故事中的順序,而成為一張地圖。之後,教師帶領孩子扮演故事中的青蛙,根據他們所製作的地圖,實地去走一趟這段路程,驗證一下哪裡一樣?哪裡不一樣?孩子真的如故事中所記,在校門口遇見花貓、過斑馬線遇見蜘蛛等等(由家長支援)。也就在路途中,孩子開始發現自己的地圖未能提供足夠的資訊(不一樣),產生了修正的需要。藉著經歷,建立了方向、距離,標的的概念。




  歌劇演出中,服裝道具的製作,一場一景的舞台佈置,展現出孩子已經對整個故事由內到外熟悉清楚。故事書的製作,孩子對整個故事的過程及重點都能把握,幼兒們分組合作、分配段落,以他們的筆,選不同的材料,循他們的邏輯,快快樂樂的做出不同版本的故事書。


  第二個方案「家」,小青蛙討了老婆,準備要成家。幼兒們搜集賣屋的文宣,透過參觀建設公司,比較不同的房子材質,並透過實現,分組開房屋公司,在家的訴求上,探索什麼是舒服的,並藉著音樂的音色概念,在各領域探討粗糙、精緻的感覺。一個家所需提供的有那些都在孩子的觀察、思考中慢慢呈現。特別是在推出的房屋展示中,各有千秋,各取所需。在這個方案中,孩子的互動關係增加了很多。


  第三個方案「寶寶出生了」,孩子們經歷對自我的探索,歷史的回顧。每一位幼兒都進行一本《我的書》的製作。而每一項資料,都不是家長直接填表,而是幼兒自己建立的資料。選健康寶寶的實現經過一連串的活動,孩子們思考命名的意義,介紹自己的家庭,寵物,最喜歡做的事;互助量身高、體重;經過比賽找出自己的特長,擂台的項目由孩子自己訂,大家評。此時,教師特別用心找出各種「特長」,讓幼兒建立人各有所長的觀念。活動過後,自我的肯定及人際的尊重增加了,合作的關係增長了。




  第四個方案「寶寶長大了」,要選女婿,主要概念是合不合?透過多彩多姿的方式,孩子們探索各種不同情境中的合不合。從音樂故事中富翁選女婿,到灰姑娘的舞會,到最後的實現「訂婚」,孩子們已經不知換過多少未婚夫。從聘禮的製作,禮堂的佈置,服裝道具都已經呈現出較高標準的要求。孩子已經玩真的了,他們的內在動機已經自然釋放,很難停止其活動。





  第五個方案結婚,概念是和聲,探索主題、背景、前景的搭配。從參觀婚紗禮服公司,孩子注意到不同的部門有趣的工作。由於前一個方案曾探討到職業,孩子們根據結婚所牽涉到的各行業自動進行分組,互相服務。洗頭美髮的架勢不輸專業,美容化裝更是自然愉快;禮服公司用的是真才實料的結婚禮服;鮮花部的捧花也很有情調;燈光師打的燈光會調顏色配合藝術照的情境;攝影師還會搭背景,放前景,擺姿勢。禮車是小小的腳踏車改裝的,讓新郎載新娘到禮堂去。孩子們在角色扮演上並沒有互爭的現象。在此,人際關係的發展透過對音樂中和聲的概念,孩子有形無形中有了一種美妙的經歷—在自己的舞台上,是主角,在別人的舞台上是配角。懂得服務別人的人不論當主角或配角都會很快樂。




結語:


  一年半的實驗成果證實,概念中心的課程架構,讓學生更能理解學習的內涵以及享受學習的樂趣;多元智能的理論解決了傳統教育的疑問,讓每個兒童都能適才適性,更認識自己、肯定自己,更和諧處世待人。而老師們在這樣的歷練中,本身也在自我突破、成長。我們景仰契小學的成功經驗,然而我們也走出了自己的風格。


  筆者由衷的感謝鍾月容、曾錦貞、詹日宜、徐佳琳、朱玉玲、及何素秦六位老師,他們對我的厚愛、信任及尊重已遠超過我所能想像。要一群在教育工作崗位上學有專精並受肯定的教師們放下過去所受的素養、既有的觀念來了解一個嶄新的理論,並試著去重新建構一個課程架構,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們的勇氣、毅力、並發自心底那份愛,使我深受感動。就如同『契小學』那八位老師,我們懷抱著「研究」的心情,將這些目前尚待評估的理論付諸實驗。雖然,這過程中的成長與發現使得我們難免興奮,我們還是秉持嚴謹的態度,追求最誠實、最有意義的結果。願我們所付出的心力能向歷史負責;若有什麼價質,願將來使用的人得到造就;有什麼缺點,願及時修正;若有錯誤,願歷史及早將之淘汰。


 


Bibliographies


Gardner, H.(1983).Frames of Mind. New York: Basic Books.


Walters, J. & Gardner, H.(1984).The crystallizing experience: discovering an intellectual gift. Harvard University.


Bolanos,P.J.(1986).TheKeyschoolproject:eightelementaryeducatorsreconstructthecontextandthecontentofpraxis.


Key School.(1987).Pupil progress report. Indianapolis Public Schools.


Gardner, H. & Hatch, T.(1989).Multiple intelligences go to school, Educational Researcher,18,4-10.


Gardner,H.(1990).Art Education and Human Development. L.A., CA: Getty center for education in the arts.


Gardner, H.(1991). The Unschooled Mind. New York: Basic Books.


Gardner, H.(1993). Educating for understanding. American School Board Journal. 180(7),20-24.


Kornhaber, M. & Gardner, H.(1993). Varieties of excellence: identifying and accessing children’s talents. A series on authentic assessment and accountability. Columbia University.


Black, S. (1994). Different kinds of smart. Executive Educator, 16(1), 24-27.


Bolanos, P. (1994).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School Administrator, 51(1), 30-31.


Gardner, H. (1994). Teaching for understanding-within and across disciplines. Educational Leadership, 51(5), 14-18.


Steinberger, E. (1994). Howard Gardner on learning for understanding. School Administrator. 51(1), 26-29.Key School.

雅歌私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美國契小學的教育模式與本土經驗分享(上)       孫德珍1995


緣起:


  越來越多人關心台灣的教育改革問題,但是具體的做法及課程的內涵卻還是一片模糊。既要能達到教育目標,讓孩子有一個愉快的學習環境,從學習中發掘自己的潛能,進而達成全人格的教育;又要兼顧教師的尊嚴與士氣,符合家長的需求,教育成了國家當前最沈重的包袱。怎樣的學校,可以讓孩子學得又好、又快樂、又能培育出良好的公民?針對這個問題,美國八位小學教師,聯合八人的智慧、力量,創辦了一所實驗小學,將當代教育界六位大師的最新理論付諸實現,並革新了教育史上對智能的定義。這就是位於美國印地安那州的『契小學』(Key School)。


多元智能理論


  過去十年來教育界有許多新的理論及評量工具問世,而其中最受矚目的是迦納(H. Gardner)的多元智能理論(Multiple Intelligences Theory)。迦納以其鉅著《心智的界限》(The Frames of Mind,1983),推翻了教育界過去對智能採單一IQ的認定,宣稱人在認知發展(資訊處理)上至少已演化出七種以上的智能方式(語文、邏輯推理、音樂、空間、動覺、人際、和內省)。此七種智能在結構上各自獨立(例如某部份腦傷病人可以保有其他項智能),每個人都擁有其中至少一種。由於智能是作用於概念中,我們必須假設兒童有將經驗析出(概念化)的能力,並讓他們在早年就有充分的機會置身於多元智能領域的學習環境中,一則發展個人專長的領域,再則強化其較弱之領域(Walters,& Gardner,1984; Gardner,1990)。


  迦納的理論提醒了我們對評量工具與角度必須重新審視,對人的潛能重新評估。影響所及,教育界已逐漸接受IQ只能測出語文與數理兩種智能,不能測出人真正潛能的事實(Black,1994; Steinberger,1994)。在諸多教育改革的聲浪中,「公平的評量」要求評量的角度普及各智能領域,並且不再只注重量的評量,也要有質的評量,特別是進步型的評量。


追求理解


  迦納在《未教化之心智》(The Unschooled Mind)一書中指出,每一位教師的教學目標應為「為理解而教育」(Educating for understanding)。這種追求理解的教育必須充分的掌握概念、技巧、及原理,以面對新問題、接受新環境,並決定一個人的成就表現是否已經充足和應該以何種方式學習新技能或知識。迦納先在零號方案(Project Zero)具體的提出《教什麼?》《如何教?》《如何評量?》,之後又在《未教化之心智》一書中為教育改革提出解答的契機(Key)。『契小學』將迦納的理論付諸實驗,並對此契機深具信心,因而將學校命名契小學(Key School)。


從理論到實際


  從聽聞迦納的多元智能理論,到實際的經營策畫出一個實驗課程,契小學八位創校的女老師走過了生命中艱難的三年。他們橫越了整個美國,拜訪專家為當代教育把脈、處方,探討教育問題的癥結,尋找可行的模式。即使在歷經艱辛之後圓了創校的夢,電腦抽籤並沒有抽中任何教職員家庭。教師們含淚接受這公平而無情的事實,無怨無悔。介紹契小學,不能不了解這些教師的人格特質,和那份愛到深處的教育心。


  『契小學』的外觀從中國人眼裡看來不怎麼起眼,略顯凌亂的教室也不見美輪美奐的佈置,倒是牆上到處可見海報張貼,記錄著孩子們的工作進度或思路過程,我個人覺得稱為工作間還貼切些。走廊上劃出一角,讓孩子展示部份文字或工藝性質的作品。在這裡,學習完全不是教師單向的注入,而是孩子們親自動手操作、深入的思考、以及按其自己的理解完整的表達。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孩子雖然在學、卻也擔任了部份的教學。學生們自在的進行著方案,忙碌中不失條理、課程在彈性中不乏嚴謹的系統,討論的主題生活化,內容卻頗具深度。整個教室裡氣氛親切溫馨,好像家庭中和樂的分享,卻不流於隨便,感覺上和我所熟悉的台灣小學截然不同。


 


週一


週二


週三


週四


週五


8:10-8:40


浮流


數理


浮流


數理


浮流


8:40-9:10


語文


數理


語文


數理


語文


9:10-9:40


外文


外文


外文


外文


外文


9:40-10:10


社會


語文


語文


語文


語文


10:10-10:40


社會


音樂


音樂


音樂


音樂


10:40-11:10


作文


體育


體育


體育


體育


11:10-11:55


研究


社團


社團


社團


社團


12:00-1:00


午餐


午餐


午餐


午餐


午餐


1:00-1:30


體育


藝術


社區


社會


藝術


1:30-2:00


健康


藝術


資源


社會


藝術


2:00-2:30


數理


媒體


研究


媒體


數理


2:30-3:00


數理


語文


時間


語文


數理


3:00-3:15


級任


級任


級任


級任


級任


表1、功課表範例低年級藍班





課程主題


方案


1987-88


關連Connections


 


1.人與自己、人與他人、人與自然


2.動物的型


3.時間、空間裡的改變


1988-89


 


和諧同工


1. 人與自己和諧-活在當下


2. 人與他人和諧-多元文化


3. 人與自然和諧-發明


1989-90


讓我們來改變


1.遺產
2.
文藝復興
3.
過去與現在


 表2、契小學的課程主題


 


主題課說明


主題:關連


方案:時間與空間中的改變Changes in Time and Space


單元


活動內容


植物的改變


學生定時紀錄所培育的小植物每天有些什麼不同,並因紀錄的需要而學習數學上的丈量、討論測量的工具及單位等。


交通工具的改變


邀請有關交通方面的政府首長演講,演講之前,孩子們事先看過了一些相關之影片,以便能提出問題,事後孩子們針對此主題討論。


改變的定義


學生們藉著不同活動來瞭解改變的定義:同義字的遊戲(語文)、討論如何分辨虛構和歷史(邏輯)、實驗用不同年代的食譜烤蛋糕,分辨其中的改變與未改變的因素。


物體的三態


學生們研究食物的製作與保存的方式,並觀察紀錄食物的型態改變,並追溯烹調上自山頂洞人至今有何改變。


怎樣改變


將植物在陽光、土壤、水、溫度等變數上作不同的處理,並紀錄其結果,從栽培植物的實驗尋找變數。討論那些因素會引起物體的改變?


季節的改變


比較四季的運行中有些什麼改變?


社區、學校的改變


採訪社區中的老人,以瞭解過去六十年來的改變。(商業、文化建設、學校。)


有一個方案是研究不同年代的一年級學生如何上學、另一個方案研究不同年代的體育服有何不同(以十年為單位)。


時間的運用有何不同


人把時間放在他認為較重要的事上,因此每個人對時間的把握與處理不太ㄧ樣,蒐集別的學校的功課表,比較大家對時間的處理有什麼不同?


我怎樣改變


研究家庭的成員及人事的改變,製作家譜及關於我自己的書。敘述我有些什麼改變?討論人怎樣改變?我想有怎樣的改變?用什麼方法可以使人改變?列一張表,定期記錄自己的改變。


   表3、主題中方案內容略覽



交融性課程架構


  由於評量的角度和工具都不同,『契小學』不採傳統的分科(Subjects)方式,其課程架構是在主題下,將七大領域整合起來,以方案方式進行活動,成為交融性(或稱科際整合)課程(Interdisciplinary Curriculum)。在多元智能的理念下,每一個領域都同等重要,分配相等的課堂。比起傳統課程的時間分配,他們的藝能科課程比例加重了(見表1)。有趣的是,契小學有一個方案就是讓孩子蒐集他校的功課表,比較不同的學校在時間上不同的使用。


課程主題


  創校之初,教師們根據卡內基基金會主席波依爾(Boyer)的理念決定了課程內容,訂出了三年一輪的課程主題,並且融入了契小學的創校精神。第一個主題《關連》—契小學花了三個月時間幫每一個學生找到自己智能的舞台,讓每個孩子開始成為自己舞台上的主角—演自己。


  從認識自己後,再發展出與周遭的人的關連性,引導孩子體驗共同生活體的意義:以探索我們共享的自然資源、共用的符號、共處的空間與時間…走筆至此,《緣分》一詞似乎呼之欲出,人與人之間的關連何等密切、何等難得。惜緣,人就會恩慈相待;惜福,人就懂得凡事感恩。其實,在這一連串的方案中,透過七大領域遊走知識、概念、技能之外,心靈也得到的完整的滋長。這樣的一個主題可以將學生的感覺層面從傳統教育中喚醒,當參觀者看到整個學校上上下下那種自信、認真、忙碌的樣子,很容易也感到整個人都甦活了。


  以「時間與空間中的改變」這個主題為例,整個主題進行了整整一個學期,分成各方案在各個年段實施,一個方案往往要好幾堂課才可以完成。表3是筆者整理了幾個方案的教學概況,以讓讀者對此課程型態更具概念。


質的評量


  受史丹福大學的愛思訥(Eisner)教授的「質的評量」(Qualitative Evaluation)的理念影響,契小學學生的成績不跟其他同學競爭,只跟自己相較。每個主題發展中,孩子必須自己選擇一個方案,完成時在攝影機面前報告。契小學有一間媒體專門教室用來拍攝孩子的方案,還有一間檔案室,每一卷錄影帶都是孩子的發展記錄。


  從表4可以看出,教師記錄學生的成績只採三種符號:N(進步緩慢、需要幫助)、S(保持穩定進步)、R(進展快速超群)。此外,根據各領域所列之項目中,有一項很特別的《參與度》。在此欄中,教師觀察兒童的參與情況,並以四種程度來衡量內在的動機:內在動機、外在動機、無動於衷、動手打人。


內在動機—Flow浮流教室


  西沈米哈利(Csikszentmihalyi)發現,當遊戲的戰略對於孩子具適度的挑戰性,並引發其興趣時,孩子會進入一種專注的狀態,此時別人很難打斷其專注,他稱此種「內在動機」(Intrinsic Motivation)的活動為浮流(Flow)。「契小學」每週有三堂這樣的活動,孩子到此活動教室選擇自己想玩的遊戲,這些益智遊戲不同於消極性的娛樂,更具有積極性的創造思考訓練。孩子們或下棋、或鬥智、研究策略,讓思緒在無聲間流動,專注力就這樣培養出來。在這裡,通常看不到「坐不住」的孩子。


進步型評量


教師在各項智能領域下分項目,檢視學生之能力並觀察其參與度。


1. 語文領域:含英文(語文)與西班牙文(外文)
 
能力目標:聽、說、讀、寫


2. 音樂領域:含音樂史、作曲、演奏、自評
能力目標:樂理、曲目


3. 數理領域:含數學、科學
能力目標:數概念、計算、應用解決、測量、研究、多媒體、解決問題


4. 空間領域:含科學、視覺藝術、地裡
能力目標(科學):環境、生命週期


能力目標(視覺)3D藝術、畫、塗、設計、美感、藝術史、自評、整體觀
能力目標(地理):方位


5. 動覺領域:含體育、健康
能力目標(體育):律動、健身、團隊精神
能力目標(健康):營養、健康、自我意識


6. 人際領域:含家庭生活、群性、歷史
能力目標(家庭):親子關係
能力目標(群性):關心諒解、談判能力、
               
共事、領導能力、資源分享
能力目標(歷史):民主性、文化歧異


7. 內省領域:含浮流、社團、研究
能力目標:選擇、長處、自知、關連、對環境有感覺


質的評量


評量角度


等級


呈現


進步


N


需要幫助Needs help


 


S


穩定進步Steady progress


 


R


快速進展Rapid progress


參與度



內在動機:
享受參與,不論有無獎賞


 



外在動機:
須有外在獎賞,或老師要求


 



無動於衷:
完全不參與,不論有無獎賞


 


Χ


動盪不安:
不參與活動並干預同學


表4、契小學質的評量表



雅歌私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發現發明與利用
   
人與自然的和諧同工 孫德珍  12/28/2011


 雅歌的課程有一個人文主軸,今年度的主題是「和諧同工」。上學期,我們探討人與自己、人與他人的和諧同工,進行了「活在當下」與「多元文化」兩個方案;下學期,我們將進入「發現、發明與利用」的視野,探討人與自然的和諧同工。課程架構的方向有三
1.
透過文化遺產,思考不同地域裡改變歷史的人,如何發現發明與利用,與大自然和諧同工,以改善人類的生活品質。
2.
智慧的中國人有偉大的發明,聰明的西洋人如何因為科學態度,研究精神,加以利用而有更寬廣的成就。
3.
探討當人類濫墾開發、濫用自然資源、破壞生態所造成的禍害,從天災與人禍的產生,找出人與自然和諧同工的失誤,建立對生命的尊重。


因為內涵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同工,我們將在英文課繼續閱讀甘特寓言第三套,在大自然的奧妙中發現、發明與利用。孩子們的研究將會浸潤在許多古往今來的重大發現與發明,檢視工具的發展,在學習利用中體會自然的奧祕;台灣行腳將拜訪故宮,深入文物探索古人的生活,「清明上河圖」也會成為語文課的繪本;古代的服飾或器物也將會在古文浸潤的模擬演出中被孩子研究、製作;服飾製作已經有兩位熱心的義工準備投入大力襄助,讓甘特寓言、古文浸潤、研究發表以及智能舞台的演出大放異彩!


下學期的PLUS課會讓孩子選社團、或是彈性時間發展孩子的強勢智能以及補救教學。目前準備開的社團有:自然實驗、芭蕾、縫紉、德文、合唱、游泳...等。


發現、發明與利用不只是科學工藝的發展,也包括人文思潮及社會制度的改變。我們追溯古、今、中、外,從中國的四大發明,西方的文藝復興,從數學、音樂、建築、文學與藝術等不同角度探討,義大利的文藝復興三傑,特別是達文西的許多發現、發明,將拓展孩子們的眼界。


走過時光隧道,必須掌握思維的更迭,理解社會的制度、檢視資源的分配,理解當代的時空背景。這學期有人研究歐洲的建築風格,有人研究天文鐘,透過下學期的課程層層深入,他們將更有感覺。經由這次的歐洲之旅,身處動盪的21世紀,對於社會主義、資本主義當更有概念,閱讀動物農莊或是莎士比亞的故事比較不會那麼抽象。學習解決問題,模擬人生挑戰雅歌市的官員如何提供更多工作機會,解決當代的各種危機,提升公民的人文素養。這當中,怎樣讓雅歌幣不會通貨膨脹?不同的社會制度有何利弊?走過,就知道!

雅歌私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認識你的多元智能


 


語文智能


n __我喜歡聽故事或笑話


n __我善於記住細節


n __我喜歡拼字等文字遊戲


n __我喜愛閱讀


n __我是拼字高手


n __吵架時我會諷刺或針砭


n __我喜歡談論或是寫出我的看法


n __必須記憶時我會編些打油詩或諧音


n __東西壞了,我會先找說明書來看


n __團體報告分工時,我寧可擔任書寫或去圖書館查資料


數理智能


n __我喜歡數學課


n __我喜歡解謎或腦筋急轉彎


n __我覺得解題很有趣


n __必須記憶時,我會列出思維


n __我喜歡研究「如何完成」


n __我喜歡電腦與數學遊戲


n __我喜歡下棋等遊戲


n __遇到爭執時,我喜歡找一個公平合理解決方式


n __東西壞了我會研究看它是怎樣運作的


n __團體報告分工時,我喜歡畫圖表製作流程


空間智能


n __我寧可看地圖不要文字指引


n __我喜歡作白日夢


n __我有照相嗜好


n __我喜歡繪畫或創作


n __必須記憶時,我會畫出圖表來幫助自己


n __我有機會時喜歡塗鴉


n __看雜誌時,我喜歡看圖片而不是文字


n __遇到爭執時,我安靜旁觀或是想像解決


n __東西壞了我會研究圖表找尋解決


n __團體報告分工時,我喜歡畫所有的圖片


動覺智能


n __我喜歡體能課因為我愛運動


n __我喜歡木工、縫紉或作模型


n __我看東西時會喜歡觸摸


n __坐太久對我有困難


n __我說話時用很多肢體語言


n __必須記憶時,我要寫很多遍才記得


n __上課時我常會敲鉛筆或手指


n __遇到爭執時,我會動手或跑掉


n __東西壞了我喜歡玩玩看把他拼回去


n __團體報告分工時,我喜歡搬動道具或是蓋模型


音樂智能


n __我喜歡聽CD或收音機


n __工作時我喜歡哼歌


n __我喜歡唱歌


n __我可以勝任一種樂器


n __我喜歡邊聽音樂邊工作或讀書


n __必須記憶時,我會把事件押韻或諧音


n __遇到爭執時,我會吼叫或敲出節奏


n __我記得很多首歌的旋律


n __東西壞了,我用手指敲拍子一邊想辦法


n __團體報告分工時,我喜歡負責配樂編曲


人際智能


n __我人緣不錯易相處


n __我喜歡歸屬某個團體


n __我有一些好朋友


n __我喜歡當小老師幫忙教人


n __我喜歡與人共事於群體


n __我是領導型,朋友都會問我意見


n __必須記憶時,我會請人考我


n __遇到爭執時,我找朋友或是長官幫忙


n __東西壞了,我找人來幫忙


n __團體報告分工時,我喜歡負責組織分工


內省智能


n __我喜歡獨善其身不被打擾


n __ 我喜歡寫日記


n __我愛自己


n __我討厭群眾


n __我知道自己的優缺點


n __我發現自己很執著、獨立、不從大眾


n __必須記憶時,我會閉上眼睛感覺現狀


n __遇到爭執時,我會走開直到我平靜下來


n __東西壞了,我會想有沒有必要修理


n __團體報告分工時,我喜歡貢獻自己的獨到之處,通常是根據個人喜好


自然智能


n __我對周遭所發生的事物敏銳


n __我喜歡在大自然中散步、看花看樹


n __我喜歡種植


n __我喜歡收集東西(郵票、石頭)


n __成年後我喜歡遠離都市


n __必須記憶時,我喜歡各從其類


n __我喜歡學習物種的名稱(花、樹)


n __遇到爭執時,我會將對手比喻為書中人物並以此互動


n __東西壞了,我會就地取材去修理


n __團體報告分工時,我喜歡負責分類資訊使條理分明


記分


n ____語文智能


n ____數理智能


n ____空間智能


n ____動覺智能


n ____音樂智能


n ____人際智能


n ____內省智能


n ____自然智能


 


 

雅歌私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締造奇緣   德珍2009


1997年我創辦了雅歌,儘管辦學受到各界的肯定,但缺乏合法的校地讓我們無法立案,一直無法安定下來。五年後得到新竹縣的支持,委託雅歌以公辦民營方式承接大坪國小,卻因為縣議會未通過法案,僅允試辦,在雅歌併入大坪之後縣府未能釋出校長一職,雅歌校長變成不支薪的計畫主持人,有責無權,實驗計畫在沒有主導權的日子裡逐漸走樣,人事糾葛在我生命中留下最尷尬的七年。雅歌的名字消失,更是我心中難言之痛。忍耐一段時日之後,復校的意念萌現,昔日的團隊在孩子畢業後逐漸散去,這個任務越來越遙遠,甚至埋得更深。


幸好,投入教改這十五年間所付出的,也有一份豐盛的收穫:在陪伴雅歌的孩子們成長的過程中,我自己也不斷在蛻變,心血結晶逐漸脫穎而出:除了過去小學部的課程經驗,我也學到如何與青少年互動,透過雅歌所重視的品格教育,幫助他們走過青澀的歲月,揮灑其多元智能。就在復校的念頭興起之後,我被診斷出癌症,所有的夢想順間幻滅。然而,上帝賜下奇妙恩典,從各地為我興起一些奇妙的人,加入我的團隊,彌補我的不足,在我最孤單的時候,全力支持我,讓復校不再是神話。


雅歌復校,首先必須走出過去的無知,跳脫原有的思維,重新建立一個團隊,透過凝聚共識,建立互信基礎,一起規劃藍圖,並且確實有效分工。這些年來,大坪雖然不能結出雅歌的果實,也多少走出自己的風格,那是一批人以他們的想法所耕耘出來的,足讓參與者引以為傲。


當我談到「雅歌復校」,我所期盼的不僅是重現雅歌當年的品質,還要更深刻地落實這些年來所突破的瑕疵。當年雅歌的出現是為了發展幼稚園的實驗課程,這些年來雅歌雖有種種不順,幸運的是我個人在課程的發展上非但未曾停滯,反而在最艱難的階段有了通盤的領悟。雅歌重新出發,從幼稚園到國中都有完整的架構,並且這樣的銜接是勢在必行的。


雅歌復校好像一個超級任務,讓我想起當年「小池王國」的演出,兒童歌劇的演出本身就是高難度,不只須要一個好劇本、一個專業的舞台,還需要一個懂得分工合作的團隊。我深信我們有精緻的課程,我們需要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我們更需要培養一個好團隊。


把一堆材料集合起來,可以製造出有用的產品,也可以形成一堆垃圾,甚至造成環境的汙染。當一群人被命運丟進一個共享的時空,我們稱為緣分。這群人因著彼此的不同,發展出一些互動,當原本不可能的變為可能,產生了喜劇的結果,我們稱為奇緣;當原本應該不錯的相遇變成彼此傷害互相折磨,我們稱為孽緣。是締造出一段奇緣還是糾葛成一段孽緣?喜劇與悲劇的發展有一定的寫法。一個團隊如何完成使命,其中的互動方式也決定他的劇本走向。


團隊是什麼?團隊是因著要完成一項任務而聚集各司其職的一群人。
團隊的運作必須有一定的原則:
1.
目標清楚的任務—
 
凝聚共識不但必要,而且必須不斷被提醒,才不會意見紛歧。


2.各司其職的分工
 
每個人擔任甚麼角色,就該盡自己的本分,講自己的台詞,並且尊重導演。


3.彼此默契的流程
 
團隊不只在每人各盡其職,對環境有感覺:在對的時間、對的空間做對的事。 
 
更需要彼此同心,互相幫補,讓失誤降到最低。團隊的默契影響表現的品質,
 
缺乏默契是團隊的致命傷,例如疏忽職守、擅自更動、意氣用事。


 


團隊也有忌諱,如果每個人分工之後缺乏執行力,讓自己成為團隊的破口。
1.
編劇:隨時更改劇情,變成沒有內涵的肥皂劇。


2.導演:承受不適任的演員,妥協將會降低演出水準。


3.演員:說錯台詞,包括時間、空間及人間。


4.後援:跑上舞台,混亂劇情,干擾眼出。


給指令者必須不受干擾,換句話說,執行者必須有使命必達的決心與能力,而非要求指揮者解決其困難。最重要的,所有人都要將自己帶給別人的負擔降到最低。


我所預見的雅歌,是品格教育全然的落實:雅歌人必須追求生命的最高品質,活出個體的最大格局,唯有如此,我們才能提供愛與榜樣,才能落實陪孩子學習的理想。坦白地說,雅歌的境界很高,不是可以隨意拷貝複製的。成為雅歌人,不是輕鬆的,須要先成為合格的團隊一員,清楚雅歌的理念,熟悉團隊的遊戲規則,並且盡自己的本分。日本的「先生文化」基於對專業的尊重,使得他們有強烈的團隊意識,在戰後快速崛起,打出世界級的品質。雅歌要在資源缺乏的條件下茁壯,更需要把團隊的效能提到最高。


我曾經讓學生試著編劇,並找出喜劇、悲劇、鬧劇的特徵,居然有令人意外的收穫。喜劇與悲劇都有一個問題(困難),喜劇編法不僅尋求解決,而且深具創意。相對的,悲劇的編劇則刻意呈現折磨,讓看似輕易的事橫生枝節。喜劇著眼於「感恩」,悲劇常帶來「感嘆」;喜劇掌握千載難逢的機會,悲劇錯過命定的相遇;喜劇從困難中掌握環境,悲劇則因為對環境沒有感覺加深困難。


身為雅歌人,我們需要建立每個人的品格,讓我們跳脫過去的思維,換一個新的角度思考過去無法解決的問題,方能形成一個光明的團隊,超越困難、締造奇緣,寫出美麗的「歌中之歌」。

雅歌私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Watoto音樂會感言       孫德珍8/22/2010


下午帶著一批雅歌老師到縣立文化中心欣賞烏干達兒童的音樂會。這場音樂會開啟了我們的視野,我們在感動的淚水中看到一群可敬的人,進而對雅歌本學期的課程主題關連connection更有感覺,特別是對「家」有深刻的探討。


Watoto在非洲語的意思是「孩子」,Watoto村是加拿大傳教士Skinner夫婦為照顧烏干達的愛滋病遺孤而成立的一個具備教育功能的「家」。Skinner夫婦蓋Watoto村,目的不是蓋許多孤兒院,而是能夠拯救Rescue,撫養Raise,與重建Rebuild這些孩子的人生的家庭。孩子們得到的不只是擁有自己的床,衣食溫飽之外還有真誠的關懷,更重要的是使他們將來有競爭力的多元教育,使他們將來成為未來的領袖,重建這個苦難的環境。這些年來,世界展望會鼓吹HOPE希望計畫:Help幫助愛滋病患,Orphan關懷愛滋遺孤,Prevent預防愛滋感染,Educate教育大眾。今天的演出只是一場分享,鼓勵更多人一起共襄盛舉,意義重大。


我很感動其中一首歌「非洲搖籃曲」,其中歌詞有兩段話:


Who will sing my lullaby? 誰來為我唱搖籃曲?


Who will hold me when I cry? 當我哭時誰來抱我?


我感動的是他們沒有用悲情控訴遭遇的殘忍,也沒有以自己的不幸賺取眼淚,因為第二段只是溫柔地提出渴望:


Will you sing my lullaby? 你願意為我唱搖籃曲嗎?


Will you hold me when I cry? 當我哭時你願意來抱我嗎?


彥塵聽到這首歌,眼淚奪眶而出,我想在場很多人都哭了,台灣有一群不知自己多幸福的孩子,在這樣的見證下,也是一場心靈的洗禮。非洲不再那麼陌生,愛滋不再那麼遙遠,孩子們的生命見證雖簡短卻讓人無不動容。苦難掠奪了他們的父母、童年、甚至未來。他們卻可以驚喜「我甚至可以有一張自己的床」,聲音中流露的,是我們的孩子不可置信的感恩。


他們每個人都有讓人心疼的故事,但是見證中沒有悲情的控訴,也沒有一絲委屈的自憐。反而唱出:「我沒有被遺忘,從沒有被遺棄。」他們堅毅的歌聲傳遞的是感謝的心與讚美的靈。


這群人不是以美麗的歌舞來贏取掌聲的,也不用悲慘的遭遇來賺取眼淚,但是觀眾忍不住喝采,禁不住熱淚,因為生命已被觸動,愛憐再被喚醒。我們不只是看到世界上被遺忘的弱勢群體的掙扎,也有愧於自己資源豐富到不懂得珍惜。


我曾經對雅歌樂團的孩子與家長再三提到:雅歌人不是以音樂來博取掌聲,而是用自己的豐盛來服務社會、回饋世界。很多音樂家可能對於這種利他情懷很陌生,學音樂難道不是為了高人一等?十年寒窗豈非為了功成名就?看到Watoto的孩子,他們開音樂會不是為了獲取名利,而是見證自己如何在苦難中因為有人秉持善念,而讓他們的世界有所不同。他們要訴說這樣的美事,他們也成為這樣的管道,讓更多需要幫助的孩子得到照顧。


天地不仁,雖說苦難也是一種淬鍊,然而能夠勝過考驗、走過苦難的遠遠不如被蹂躪或是扭曲的例子。有一種酒叫做女兒紅,江南人在生下女兒時以米煮熟釀製,擺在地窖直到女兒出嫁,拿出來的是令人讚不絕口的佳釀。然而,我們也知道,一鍋飯放久了不會自動成為佳釀,只會變臭。同理,把孩子丟在苦難中,不會培養出好公民,除非他們遇到貴人,得到品格建造。


多年來,台灣也有慈濟等志工團因為跨國協助災民而得到國際上的好名聲。我們的同胞在許多災難時也都能夠伸出援手,出錢出力,在這片土地上看到這樣的人也讓人看到台灣的希望。過去這些年天災人禍頻仍,許多家庭一夕變色,許多孩子頓然失怙,無依無靠,我常引以為憾。救急不救貧,善心有邊;給魚不如給釣竿,幫助一個孤苦的孩子能自立才是長遠之計,而教育就是競爭力的關鍵,沒有教育,難有未來。雅歌復校,除了實踐教育理念,也想實現服務社會的夢想。雅歌不會是一個貴族學校,但我們一定要盡力幫助這樣的孩子。


今年的課程主題是關連Connection,要大家掃除冷漠,走出自我中心,看到自己與所處的環境是一個生命共同體--我們共處一個時代,共居一個空間,共享有限資源--才懂得惜福、惜緣。


環境的改變影響生命的改變,可以是夢想的實現也可以是噩夢的開始,讓我們允許生命被提升,讓我們能夠追求智慧,締造奇緣。

雅歌私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地圖方案-概念中心課程發展紀實          鍾月容1994


緣起


去年,新竹師院孫德珍教授開始到竹師附小幼稚園實施臨床教學。孫老師著有《音樂的生活》,從本土文化的資源,發展出一套為中國孩子及老師設計的課程,為中國人在幼兒音樂教育史上寫下了重要的一頁。多年來,她致力於發展一套以概念中心聯絡各科的課程架構,在博士班的時候又鑽研《電腦學習環境》的理論,並逐步尋求同樣的理念運用在非電腦的科學上,使得學習環境的經營設計成為課程發展的樞紐;透過概念中心的架構,巧妙的溶合各領域的經驗於生活化的活動中。


孫老師在我們的邀請下,從今年初起,每週撥兩整天來校帶我們研習新教育理念(迦納的多元智能理論、醞釀中的學習環境理論),並進行概念中心課程設計。我們花了半年的時間瞭解七大智能領域(語文、空間、動覺、音樂、數理、內省、人際),就各領域建立教材資料庫。在不斷腦力激盪、討論與修正後,七大領域被概念所聯絡,方案也一一醞釀,整個課程的雛型終於呈現。本年度我們所進行的課程以青蛙為主題設計了六個方案,包括地圖(小青蛙討老婆)、蓋房子(小青蛙成家)、我的書(寶寶出生)、選女婿(寶寶長大)、結婚、交通工具(渡蜜月)等。


 


地圖方案


整個地圖方案由動物的婚禮揭開序幕。平時小朋友常和父母親參加親朋好友的婚禮喜宴,但並不知他們是如何成雙成對的。也許有小朋友會說:「他喜歡她,她喜歡他,就結婚啦!」在課程架構上我們先讓孩子瞭解各種動物求偶的過程。從動物的婚禮中小朋友發現,每一種動物求偶的情形都不一樣,談戀愛的方式也不同,而且最重要的是《同類》才行!這就進入《同/異》概念的思考。從這個概念引發出將來更深一層的探討:哪裡一樣,哪裡不一樣?


為此概念在不同的領域中所設計的活動包括:資訊性(讀故事、說故事、走迷宮),思考性(尋找同類、分類、故事回想、討論分享、地圖修正),建構性(製作地圖、服裝道具),創造性(紅綠燈音樂創作、設計迷宮、故事書創作)與模擬性(地圖實現、歌劇排練與演出、故事書發表)等。


 


整理資訊→提出重點→架構地圖


在讀完故事《動物的婚禮》後,老師請小朋友幫教室中的東西找伴。幾分鐘後,小朋友把找到的東西和大家分享,然後共同討論其中的異/同點。接著我們把小青蛙找老婆的音樂故事帶入,故事中小青蛙走過一段旅程,遇見幾個聽起來一樣(語音)的動物:花貓、蜘蛛、八哥、烏龜等。然而這些動物都告訴小青蛙「我們配不來」,直到小青蛙找到另一隻青蛙(姑娘),她承認和小青蛙是真正的同類,願意嫁給小青蛙。


本課程中說故事或讀故事後都有「資訊整理」,由老師幫助小朋友們回想故事,清楚故事的順序,並「提出重點」。當幼兒試著以自己的方式畫出地圖化的故事時,教師可以從孩子的畫中觀察其概念發展的狀況。由於第一次接觸《概念中心課程》,又是方案的呈現方式,孩子們在這個階段並未完全進入狀況,畫中所呈現的偏重角色的描述。


 


故事實現→地圖修正→再現


為了增強幼兒對整個故事的瞭解,我們設計了讓故事「實現」的戶外教學,讓他們親身經歷自己畫的地圖,及故事中的情節。第二天,男生扮演故事中的青蛙先生,女生扮演青蛙姑娘,家長協助支援扮演貓頭鷹、花貓、蜘蛛、八哥、烏龜等。


藉著地圖的指引,小青蛙先從校園池塘邊開始,請教貓頭鷹如何才能討到老婆?貓頭鷹回答要《一樣》才行,但是沒有說明怎樣一樣。小青蛙在校門口遇見花貓求親不成,走到十字路口過了紅綠燈,如預期的找到蜘蛛,再次求親被拒。接著出現的問題是:要走多遠才會到下一個目標?小朋友們討論了一會,發現地圖沒有足夠的資料,決定回去後要修改地圖,也有人開始數房子,以供下次修改時參考。終於找到西門聖教會,遇見八哥,求親也一樣沒有成功。下一站碰到叉路,小朋友討論後決定先試試看右轉,嘗試成功後覺得地圖不只應該提供順序,也要把方向畫出來。


青蛙先生們在天公壇遇見烏龜,同樣被婉拒,再到天公壇涼亭,找到自己喜歡的青蛙姑娘。在得到青蛙姑娘答應婚事後,青蛙先生牽著青蛙姑娘拍照留念,手牽著手快樂的回到幼稚園。


經過地圖實現,幼兒對整個故事及地圖概念更清晰。老師讓小朋友們分享自己畫的地圖時,有些小朋友發現自己畫得不夠完整,便要求再修正、補充。有人在途中多了房子,有人在圖中加畫了箭頭,更有一位幼兒注意到其中一段路上有籬笆。有一位把蜘蛛的足畫成左五右三,原來她畫一邊不小心畫了五隻,只好另一邊畫三隻,「因為蜘蛛只有八隻腳」。大多數的幼兒在一個簡單的房子上畫了一個十字代表教堂,在一個長方型中畫紅黃綠三個圈代表紅綠燈,並且在該處地上加了斑馬線。


修正以後的地圖顯得更清楚、更完整,一半以上的幼兒對方向、位置有了較清楚的概念。而集體創作還提供孩子們觀摩的機會,讓無從下筆的看著同學的作品依樣畫葫蘆。雖然故事實現中,幼兒經歷的是打扮過的角色(穿戴動物頭套的家長),但幼兒在畫中卻將之還原成原來的動物。象徵性的手法在此活動中得到有趣的體驗。


 


故事再現:歌劇演出&故事書製作


為了讓幼兒將故事實現,小朋友實際的參與故事情境設計及角色分配。當好戲開鑼,幼兒們穿帶著自己製作的道具、服裝,在空地模擬出來的立體地圖(舞台)上,以歌劇的方式將整個故事呈現出來。由於本園目前受到場地的限制,只能上半日班。情境佈置與保留上有很大的困難,歌劇的演出缺乏合適的場地,演出時在臨場感方面並沒有達到理想中的熱絡。建議有心者在下一次的實驗中,找到一個全日制的教室,以利情境發展。


經過了幾次故事重現,小朋友對故事更熟悉,製作故事書的過程也順力多了。幼兒們分組合作、分配段落、以他們的筆,選不同的材料,循他們的邏輯,快快樂樂的做出不同版本的故事書。故事書裝訂成冊後,幼兒們展示、介紹自己的作品,地圖方案在一片歡欣的氣氛中結束,第二個方案「蓋房子」也以蓄勢待發,準備推出。


 


孫老師的感想:


竹師附小幼稚園是我推動教改的第一站。1993年,竹師校長陳漢強推行臨床教學政策,要求師院教授到附小實際參與教學,為準老師示範。我的博士論文研究幼兒音樂,加上該園徐佳琳老師曾經隨我學習「音樂的生活」,所以邀請我趁機介紹示範該教材如何使用,我接下小班的音樂課。


沒多久,小班的六位老師和我熟悉,懇求我培訓她們新的教育理念,我們私下約定就形成了一個團隊,培訓六個月之後,推出了概念中心實驗課程,第二年,正式進入以青蛙為主題的方案教學,多元智能理論的威力驚人,三個班的孩子快樂、專注、創意的學習,讓家長們印象深刻,渴望我繼續將課程發展到小學部,只是附小是許多教授實驗教材的場所,加上明星學校人潮擁擠,我希望這個實驗能夠讓家長有所選擇,所以沒有選擇附小,因此也辜負了校長的期待,但也因而開啟了山湖分校概念中心實驗課程的序幕。


 


 

雅歌私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Apr 17 Sun 2011 21:55
  • 水仙

水仙--電影Lady in the water觀後感     孫德珍  


最近看了一部電影:水中仙子Lady in the water。 一個隱姓埋名在公寓當管理員的醫生克里夫蘭,無意間發現游泳池底下藏著一個來自另外世界的水仙施多莉,一個長久傳誦的枕邊故事竟然化為真實事件。為了幫助水仙重返其世界,克里夫蘭試著尋找故事中的角色的化身,幾乎動員了整棟大樓的房客,最後按照計畫將水仙送走,但是這當中該安排的都安排了,做出來卻沒有達到效果,大家開始問怎麼會這樣?
這部電影有幾個看似平凡的畫面卻讓我恍悟了一些長期以來不解的問題。根據分配好了的計畫,每個人都有任務,也許是站在某一點看守,也許是負責傳送消息讓另一個人有行動。結果,幾乎每個人都因為某些原因在自己的環節上脫序,讓這個團隊成為一個標準的烏合之眾。


故事中每個人都同意幫忙,也都沒有偷懶,但是他們最大的問題在於解讀不同或是沒有確實聽命,所以造成了一個個漏洞,使得計劃一直出紕漏,讓人膽顫心驚,然而故事中這些人完全沒有知覺到自己的問題與整體的危機。


話的溝通包括說與聽兩部份。英文的word有數個涵義:話、字,道。從說話來看所謂的咬字,意思是把子音和母音的功能發揮出來。子音是聲的啟動,母音則是音的延宕。從聽話的角度來看「知道」,意思是說:這話我懂。聽的懂就是開始,確實做到就是有回應,聽懂話中的意思與確實的行動回應是決勝的競爭力,是一門很難的功課。知道是一件事,行道是另外一件事,知行合一才是完整的學習。教育的開始是為了要知道,教育的結果應該是能行道。


在美國經常有機會碰到喜歡讀歷史的人,聖誕節在一個朋友家過,晚餐後大家的談話一直在國際局勢上,我從談話中感受到他們深厚的歷史素養。那天也許是因為知道 安筑學歷史,大家把話題一直圍繞歷史,讓他侃侃而談。有一位孟加拉人納許提到美國政府犯了一個錯誤,欲把民主政治強加在他國身上,殊不知沒有先發展教育,人民沒有民主素養的前提下,勉強實施民主政治只會為國家帶來混亂,最後就算有人才也發揮不了功能。他的說法讓我想到台灣的混亂,我們豈是貧窮?我們豈沒有人才?我們豈沒有知識?但是,我們都同意,我們缺乏民主素養,我們的教育知與行是分離的。


三年來,我不斷檢視雅歌的問題,每一次證實雅歌的理念是對的時候,我都會心痛。在一個知識暴漲的時代,找到一個可行的方案是機遇,遇到一群願意一起實現夢想的人是緣分,台灣的富裕在這部分都已經不缺,但是很簡單的可行之策,拿到台灣可以做到紕漏百出,(學者就說:不能直接移植。)為什麼?因為我們的民主教育沒有團隊的概念,因為我們的品格教育沒有知行合一的確實。

雅歌私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教改怎麼改?
--
從「森林小學的迷思」談起     孫德珍2002-11-28


   


1126日中國時報刊出「森林小學的迷思」,我和朋友們看了深感心痛。我們雖不是森林小學的擁護者,但站在教育的觀點,還是有話要說。雖然標題是向孩子道歉,但所呈現的不是對孩子的關懷與接納,只有失落與失望。在教改爭議之聲沸騰之際,陳老師的文章,究竟是為了質疑教改理念?或是見證森林小學的失敗?無論為了什麼目的,未顧慮到將自己的孩子負面曝光的後果,我為孩子難過。


身為父親,究竟是為實踐理想,還是為了孩子需要?創辦學校之前,曾否審慎評估自己教育專業?有沒有檢討自己如何陪孩子學習?這些問題的答案關係著對孩子的尊重,對專業的尊重,與對自己理念的尊重。如果這些答案是否定的,這樣的結果就不難了解。


個人以為,「尊重」是需要學習的,既無法單單透過教誨的方式學到(傳統觀念),也很難因為「傻傻地愛、默默等待」 (台灣的人本思維)而得到成果。我同意生命的改變需要愛與時間,但是單純的「等待」不是生命改變的關鍵。等待之外,還要「喚醒」。雅歌的校規只有三個尊重:尊重老師,尊重自己,尊重環境。很多人覺得太簡單,其實真正做到這三點,就很不容易。


森林小學的方式相信也幫助過很多需要的孩子。教育的理念沒有什麼絕對的對錯,只怕矯枉過正或沒有抓到重點,而達不到的原因也很可能是環境缺乏榜樣。在雅歌,尊重是一種品格,是需要學習的。雅歌人相信,教育之道無他,愛與榜樣而已。不論我們怎麼教孩子,無論我們如何善待孩子,除非大人能夠尊重人--所有的人,才有可能教會孩子尊重。只要我們對別人充滿敵意、呈現憤怒,孩子就缺乏榜樣,他只會享受自己的寵溺,學到自我中心。


我有許多朋友對於現行教育環境不放心,走出校園,在家自學,也培養出很健康快樂的孩子。我看到他們如何戰戰兢兢地裝備自己,踏踏實實地執行教導的責任。我也認識一群教育改革的勇士,他們放棄抱怨,劍及履及,尋求解決問題。因為不求名利,所以可以虛心檢討求進,不歸咎、不爭競,以自己最擅長的方式貢獻體制,為台灣的教育改革走出一條路。目標只有一個,手段可以多種,只要教育的目標抓 得緊,用什麼方式都可以,怕的是把手段當目標,就會為了「手段」而「手段」,最後連「目標」都失去。


這一波台灣的教育改革不能算失敗,雖然還有很多學習的空間。要改的不是「教改」,因為教改的目標是世界的潮流,我們無可逃脫。停止教改要付出的代價絕對是多倍於解決目前的問題,只要教育目標是對的,教改沒有停的理由,我們也付不起這樣的代價。


教改的問題其實都出在技術性的層面。針對九年一貫的排課與統整的問題,教育部何妨授與各校彈性,在合理範圍,由各校提出最可行的方式。只要能教出「我們想要的孩子」,彈性有何不好?目前在回應基層的需求上,採取規定全國一致的方式,以致形成「政策」。而缺乏專業團隊「坐鎮」的情況下,問題缺乏管道解決,淪到必須透過立法院質詢,教育部官員來回答的窘境。針對這點,目前最能進入狀況的應是國立教育研究院的研究室,建議教育部重新檢視,恢復其研究功能。對不知該怎麼做的人,教育部可以提供畫面,把努力的典範推出,讓想要榜樣的人去參考。全國至少有數萬人已經在認真地推動,並且已經有成果。


教改最遺憾的畫面:致力教改的人沒有得到應有的支持,不支持教改的人卻被逼著改,不想改的人也不讓別人改。教改怎麼改,先改掉這個畫面吧。


「如果我們允許每個人可以用他最擅長的方式學習,並接受不同的步調,每個人的生命都可以是一首動人的雅歌。」


雅歌私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教育哲學開場白--雅歌開學典禮     孫德珍  9/11/2010    

好一個艷陽天,雅歌要在四季山莊舉辦開學典禮。2010雅歌的開學典禮在白天舉行,四季會館的大廳佈置得喜氣洋洋,想飛的氣球頂著天花板,綁在一個個大大小小的框架上。主持人簡單介紹今天的活動,把時間交給校長。


舞台上有一個小桌子,上面擺著一些道具,校長舉起一個空杯,將裡面給大家看。「是不是空的?」她問。「是空的。」大家答。接下來他拿起一個壺,問大家是什麼,再拿起一桶水,問大家那是什麼?大家以為她要變魔術,她卻說:「我不是要變魔術。」放下水壺,她用這些道具為全場老少詮釋教育的理念。


「有一種教育哲學,把老師比喻成水壺,學生是空杯,教育就是老師要把水裝滿,再分裝到學生的腦袋裡。這種倒水似的教學法,有一個專有名詞叫做【注入式】。」小朋友跟著念一遍:注入式。「這種教育方式要求老師在同一時間、同一空間、教同樣一批人,並且用一樣的時間學得一樣好。如果一個人沒有辦法和大家一樣,他就被認為不好。」


她在桌上一個小盤子拿起一顆酪梨的種子,又拿出幾顆黑黑的芝麻,問大家:酪梨的種子這麼大,芝麻種子這麼小,是不是代表酪梨比較有價值?大家都不同意。「另外一種教育哲學,把孩子比喻成種子,教師是園丁。」她拿起水壺,把水澆在幾棵不同的盆栽植物上,她問:長出來的一樣不一樣?大家回答:不一樣。


「雅歌的教育理念是要給孩子兩個舞台:智能舞台讓孩子學得會,生命舞台讓孩子願意學,因為孩子可以做自己。」她指著每一棵生機盎然的植物,繼續說:「成為更好的自己。」然後他開始說一個故事。


「在我的家鄉有一個習俗,當生下一個女兒,就要釀一罈酒。把米煮熟後,放在地窖裡,然後開始等待。一年過去了,兩年過去了」她比出手指邀請小朋友一起數,小朋友開始跟著數:「3,4,5,6,7,8,9,10,11,12,13,14,15,16.」她停在16,但是有小朋友還繼續數17。她看著小朋友,慢慢地說:「知道什麼時候停很重要。」


「十六年後,女兒可以出嫁了,一罈好酒也出現了,這種酒有一個美麗的名字叫做:女兒紅。有一個人找一位很會釀酒的師傅,偷偷看他怎麼做,回家後,他煮了一鍋飯,放在地窖裡,開始等待。」小朋友被邀請加入數,一天,兩天,她停在三天,所有人都一起停住。他點點頭,慢慢地說:「知道什麼時候停很重要。」


「三天後飯臭了,沒有變成好酒。為什麼?」因為他沒有學對方法。校長做了一個結論:教育需要方法,也需要等待。雅歌是一個有方法的學校,家長在選擇雅歌之後,要願意等待,不要經常掀鍋蓋。

雅歌私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提拔uplifting          孫德珍09/07/2007


我在高中時代,遇見一位比利時來台的宣教士蘇恩世神父,看到他教音樂時那樣充滿熱忱,那樣喜樂,我改變了我的人生規劃-在那以前,「當老師」是我的最後一個志願。是那位宣教士的生命境界,把我提拔出過往的生命陰影與羞辱。我有一個灰暗的童年:寄人籬下的不安,繳不出學費的羞辱,不能參加補習的為難,缺乏愛心的老師的排斥,甚至在六年級那年因重病休學


老師在我心目中的形象是神聖的,但老師應該具備的特質也是我生命中最缺乏的。對我而言,這份工作的神聖之處,就在於能夠把學生「提拔」出原處的混沌,進入另一個耳目一新的世界。而我,成長於一個動盪的家庭,缺乏呵護與教導,沒有能量超越自己的生命洪流,也沒有喜樂可以分享給需要我的人。


然而,是那位宣教士的生命吸引了我。更確切地說,是他生命源頭那份特質讓我驚異,讓我思考生命的意義與目的,讓我知道有一種愛,可以讓人的生命有所改變,不再迷失,並且轉為豐盛。那份愛來自神,任何人被這樣的愛碰觸,都會變成一個新的人。


當我決定成為一個好老師,我開始努力提昇自己的程度,卻發現自己不適合成為一個好老師。我從小就是一個愛讀書的學生,閱讀速度快,思維敏捷,追求理解也擅長統整,讀書對我很容易。我沒有辦法了解,這世上為什麼有人學不會?我來自一個貧寒的家庭,讀書是獲取成功唯一的路,我不能明白,這個世界上為什麼有人不想學?我看這樣的人不順眼,真的不知道他們活著幹什麼?


當我重生得救,有人告訴我:基督徒就是小基督,是一群效法基督的人。他們讓基督得著他們的生命,學習基督的榜樣。他們在每一件事上思考:耶穌基督會怎麼做?當我研究聖經,看到基督放棄天上的榮美,降到世上,成為「人」子,完成救恩。我開始明白一個前提,生命的提拔是一種完全的虛己(腓2:7),是一份極寬的接納。成為一個牧人必須進入曠野,需要放棄都市生活的方便;而一個牧人樂於與群羊共同生活,知道羊的飢渴,體會羊的軟弱。


我改變心態,開始努力學習教學法:研究孩子是怎麼學會的?分析孩子要怎樣才願意學?我進入他們生命中的混沌,陪他們看到自己的價值,帶領他們進入一個新的視野。然而,更重要的,我知道我不是單靠自己的才華,還需要仰望神-那天天加給我力量的神,讓我生命中的愛有源頭,這樣我才不會很快燒乾。


就像好牧人懂得如何與羊群互動,一位好老師會經營他的班級,與學生先建立良好的關係。耶穌基督是榜樣,當他教學生如何彼此相愛,祂為門徒洗腳。耶穌基督是愛,接納門徒的軟弱,即使知道會被出賣,他愛他們到底,為他們捨命。


親愛的同工們,身為一個基督徒老師,我發現一個奧秘,這是我今天想要分享的:我們握有一把美妙的鑰匙,那就是耶穌基督。每當我面對學生的問題非常困擾我,我試著靜下心來問主:告訴我,親愛的主,你會怎麼做?奇妙的是,耶穌基督是為羊捨命的好牧人,祂同時也是全世界最棒的老師。祂有「榜樣」,讓我仰慕跟隨,祂有「愛」,激勵我不輕易放棄。而愛與榜樣,是教育唯一的路。


同工們,我們都是蒙召而來的,為要服事這裡的學子。求神將我們分別為聖,在這一份工作上看到的,不是只有權利與義務,而是一份宣教士的異象:提拔。我們不能教導他們成為神國的子民,除非我們的生命先被神得著,成為祂合用的器皿;我們不能分享平安與喜樂的生命,除非我們以祂的心為心,流露出基督的馨香之氣。基督書院是一所精緻的大學,有一個原因是因為神把各位賜給我們。歡迎上船。感謝神!              --2007導師會議


 

雅歌私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孫德珍


Character   品格教育
    品格是一個人心智的習慣,始於思維的釐清,成於習慣的建立。品格教育教人追求生命的最高品質,學習高手的習慣;活出個體的最大格局,培養領袖的特質。
  1.
追求真理(信仰、智慧)
  2.
實現夢想(領導、服務)
  3.
完成品格(品質、格局)


Humanity   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是一種和諧同工的胸懷,始於對自己的認識,在與環境的互動中,尋求衝突的解決,凝聚智慧,傳承文化。
 1.
人與自己的和諧同工(認識需要與想要)
2.
人與他人的和諧同工(多元文化與智慧)
3.
人與自然的和諧同工(發現發明與利用)
4.
人與上帝的和諧同工(更新突破與成長)


Arts  藝術教育


     藝術教育是一個人覺知的眼光,始於對環境有感覺,透過掌握重點,刪掉枝節,學習如何學習,並內化成個人的語言,創作出對世界的回饋。


1.       探索與創作
2.      
審美與思辨
3.      
文化與理解

雅歌私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